2005年7月,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一幕大戏。顾雏军,这位2003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和已经身陷囹圄的健力宝前董事长张海一样,"被迫"成了这幕大戏的主角。
金融专家易宪容表示:"顾雏军的有些做法实在太猖狂了,比如600万港元的年薪,请的独立董事也人人每年36万港元。证监会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参照国际惯例,制定参考意见。"
2004年8月初,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发表了《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8月中旬,顾雏军向香港高等法院递交了起诉状,以涉嫌诽谤罪起诉郎咸平。这一事件即所谓"郎顾之争"。
此后,国资委渐渐采纳了郎咸平的一些意见,在的动作上作了一定调整。但郎咸平的要求是:回到从前,回到改制前。
易宪容认为:"恢复改制前的状态,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不能因为出了问题,就不继续走下去。出了事,怎么处理?民企犯了法,同样要严惩。要找到惩罚的背景条件,研究这个背景条件。"
顾雏军2001年收购科龙电器,先后染指5家,曾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专门调研。多位知名学者研讨后一致认为,科龙的改革和发展模式是20年来中国企业改革的缩影,对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发展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但进入2005年后,事情却发生了变化。先是5月份科龙电器公告遭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接着是7月份科龙电器半年报大幅预亏;同时,上海律师严义明开始"倒顾运动"。
虽然在证监会的调查结果没有出来前,严义明的行动可能只是一个插曲,但这个插曲让很多人看得津津有味,也让很多人看得脊背发凉。作为投身国企改制的"老板",或许他们正在考虑下一个"顾雏军"是谁,自己第二天还能否在办公室里享受阳光。
郎顾之争、倒顾行动,轰轰烈烈,掷地有声。郎教授和严律师,无论出发点是什么,他们的知名度显然提高了。而一批买了科龙电器股票的投资者,却一边看戏,一边默默吞下股价一年暴跌70%、流通市值蒸发8亿元的苦果。
国企改制,任重道远,其间必有反复。但改制国企需要怎样的企业家,需要怎样的新股东?能够提升企业利润,通过合法程序进入改制国企的企业家、投资人,是应该欢迎的;而一些依靠违法,导致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受损的投机者,必须遭到严惩。
"证监会应该将调查信息早点公布,好让投资者判断这是怎么回事。长时间调查一家上市公司,最好是让它停牌,以避免投资者受损失。因为总有些调查是复杂的,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如果一直不告诉调查结果,是不利于证监会维护自己的形象的。"易宪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