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所以招不到"偏才""怪才",是因为在目前教育模式下,"偏才"、"怪才"的成长土壤是贫瘠的,侥幸存活下来的也步履艰难。
今年北京大学尝试中学校长推荐来选拔招生,成为持续的热点。11月30日,北京大学招办对初审合格的90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而公众发现,全国39所中学推荐入围的这些学生,鲜有“偏才”,更无“怪才”。
笔者认为,推荐“偏才”“怪才”接受高等教育,在现阶段这种教育背景下,一般来说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期待,因为在目前教育模式下,“偏才”、“怪才”的成长土壤是贫瘠的,他们应该很早就被淘汰于这种教育体制之外,侥幸存活下来的也步履艰难。
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好学生?“听话”、 “爱学习”、“成绩好”、 “不闹事”,这些字眼恐怕是他们最主要的标签,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的教师、校长,都会这样认为。
笔者的小侄子,今年8岁,小学二年级,暴躁,爱玩,跟上面这些好孩子特征有不少差距,所以他有点不幸,所有的老师都不喜欢他,他的母亲也曾经常训斥他。可他还有一个讨人喜欢的地方,就是特别亲近人,跟生人很快就会热络起来,并且他再见到你,一定会兴高采烈地扎到你怀里跟你又是亲又是抱的。他的一位富有爱心的年轻女教师因此很喜欢他,而她的办法也很简单:只是有时候更多和他亲近,给他更多关注,比如给别的孩子一颗糖,却悄悄给他两颗,并让他知道这一点。小侄子因此特别喜欢这位老师,并且慢慢变得“喜欢做作业”、“不闹事”,他的母亲也惊喜于这一变化。
推行素质教育,目标应该就是最大程度地挖掘最大多数孩子的闪光点,可惜,不管学校还是家长们,往往都是以分数论英雄。在“抓高考要抓出血来”的教育背景下,成绩不好,老师们很难再去用心思来关注和栽培你,哪里还能成什么“千里马”?
那么,“伯乐”们能否去寻求改变?中学以至高校能否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当然,如果大环境不变,不仅仅每迈一步都很不容易,而且迈出去一步效果也不见得怎么样,比如此次北京大学由中学校长推荐自主招生的初衷,是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这里面显然包括“特长突出”的这部分“偏才”、“怪才”,但最后结果大家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