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它表达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就源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这则寓言。它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该术语后被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凡富有的,似乎还要加给他,让他有馀。凡拮据的,连他所有的,似乎也要夺过来。在法律服务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律师行业似乎也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
80%的案源,被20%的律师占有,20%律师的创收,占有律师行业的80%。这种极端不平衡,发人深思。
纵然新的公司前景美好,鲜有银行乐于冒风险投资,而银行却不隐讳总要斥巨资,扶持经营情况良好的老企业。
纵然学术成果源于声名显赫的科学家所带的研究生,但是,正像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所言,各种奖项可能无一例外被知名的学者囊括。
律师是社会的一分子,由于社会媚富心态,及大宗业务的现实倾斜,使马太效应在律师行业日益显示威力,律师贫富分化加剧。
擅长律师营销者富足,不会律师营销者穷困。富足的律师,机遇经常光顾,所以更加富足。穷困的律师,自惭形秽,足不出户,最后更加贫困。
首先、律师两极分化源于社会媚富心态。
我们的社会似乎是个不成熟的社会。无论一个人、一个企业是采用什么手段致富,甚至不论是不是真的富有,只要伪装成一个穿金戴银、富得流油的富翁,那么人们便会另眼看待,高接远送,奉若上帝,接着便扎堆凑热闹,于是,非法募集资金案件频发。
双阳集团非法融资大案、合肥鼎明生物科技非法集资案,上当受骗者不计其数。思富、想富、涎富、妒富,富不择路,这些案件的受害人为数众多,值得深思。
毋庸置疑,大多数知名的成功律师,是通过自己努力、充分把握机遇,从而取得成功的。成功的律师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容易抢得先机。好的人脉关系是一方面,社会的媚富心态也促使成功者更加成功。
当事人找律师办案件、做业务,都愿意找成功的律师。律师的富有,似乎是成功的标志。法律服务市场不健康,客户消费就会不理智。
在现实生活中,客户很少关注某个律师有什么学术成果,是不是专业律师,往往看重开什么车、穿着是否入流、是否油光粉面。客户找律师往往不看律师的代理词、辩护词或者论文,而是盲目追求律师知名度高低。
若律师办公室豪华、开的是奥迪大奔,谈妥案件的成功率要往往高出很多。许多律师装潢办公室、积极购车,可能也是在包装自己,给客户以自信,使客户确认自己很成功,以便拿到“订单”。
其次、穷富差距促使律师两极分化。
为了使国家银行轻装上市,国务院让死账、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从国家银行中剥离出来。国家成立了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具体负责处置这些从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处置成了金融案件的聚散地,也是律师业务的增长点。
但是,大宗金融业务,比如购买不良资产包、大宗风险代理业务,除需要律师团队作战外,均需要律师巨额垫资。实力雄厚的国外大律师事务所,曾有购买不良资产包的。小的律师事务所、没有雄厚积累的律师,只得望而却步。
俗话说,利益与风险同在。只有大的投资,才有大的回报。律师大宗风险业务的提成比例,肯定远远高于一般常规代理业务。
随着法律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先办案件后收费的风险代理,日渐登上大雅之堂。风险代理案件,客户无须垫资诉讼费、无须提前支出律师费,客户当然满心欢喜。
风险代理案件律师费的提成比例可以高达30%,万一风险代理成功,律师似乎可以一夜暴富,许多律师乐意冒险为之。但是,项目虽大,但费用居高。若风险代理,前期垫资肯定不是小数。
有积累的成功律师机会就会大增,可能更加成功,无积累的拮据的新律师,只得让渡诱人的肥肉,不得不将良好的机遇拱手相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