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随着阵阵袭来的冷空气,让每一个城市的家庭倍感寒意。在城市的农贸市场,已经很难找到2元钱以下的蔬菜。每年初冬北京满大街吆喝的大白菜,从去年的两角钱一斤,涨到了一元钱,白萝卜则涨到两元一斤。这些一直都是穷苦人冬天餐桌上的主菜。
调查表明,菜价虽高,但农民的收益却没有显著增加。更多的收益似乎进了中间环节,尤其是蔬菜从批发到零售的最后一公里,据说平均加价50%。许多人都说,如果最终涨价受益的是农民,菜价上涨也可以接受。可现在一方面菜价上涨,另一方面收益都被二道贩子赚去了,这样的涨价实在令人可恨。在凶猛上涨的菜价面前,菜贩和中间商似乎成了价格上涨的真凶。他们唯利是图,囤积居奇,盘剥完农民之后,又向市民们挥舞一刀。
要是30年前遇到这种情况,我估计不少批发商、运输商,还有菜贩都会被扣上投机倒把的罪名,统统抓起来。在那个年代,人们认为,只有种菜的菜农本身才创造价值,所有的中间商都只是投机行为。眼下,各地政府不约而同都把稳定菜价的重点放到对中间环节的控制上,可见历史走过了三十年,计划经济的思维依然大有市场。
早有经济学家指出,市场之所以能够提升人们的福利,最大的秘密在于交换,交换虽然不会改变商品的物理形态,但每一次交换,都会产生“交易剩余”,无论买家还是卖家都赚了。农民生产出来的白萝卜,每斤两角钱的价格卖给收购商,农民和收购商的福利都得到了提升。其后白萝卜的每一次批发、运输、转让,交易的双方均是如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千里之外生产的白萝卜,都不会顺利地进入普通市民的厨房。
从去年到今年的物价大幅上涨,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流动性的泛滥,但农产品的猛涨还有更特殊的原因。为什么蔬菜价格的上涨最后一公里涨得最凶,而农民的收购价却涨幅很少?除了柴油价格上涨,蔬菜在出售过程中耗损较大的技术性因素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所有中间商的劳动力价格,都是向城市看齐的。最近一年,城市低端劳动力价格上涨非常迅猛,如果中间环节的雇员拿不到在城市打工的平均报酬,他们会立即转行。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却要高得多。这导致农民在收购商面前的议价能力很难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农产品的价格长期以来其实是一直被低估的,如果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报酬和在城市打工差不多,蔬菜和农产品恐怕早就不是这个价了。想想看,如果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可以完全自由地转移,谁愿意每年种一亩水稻,只获得200元钱的报酬?其实,如果和往年相比,农民田间蔬菜的收购价还是有相当幅度的提高,扣除成本上升的因素,劳动力转移导致的比价效应,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蔬菜价格走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效率太低。目前在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工业和服务业的1/5。相比之下,一些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如猪肉、鸡肉价格上涨幅度小,但劳动集约化程度低的蔬菜,价格上涨最大。在一个封闭的市场,劳动力的价格上涨,但劳动生产率几乎没有提高,价格的凶猛上涨,就变得容易解释的现象。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产品的低价时代恐怕将一去不复返。这个追赶式上涨的过程,还会持续数年。一个相反的因素在于,随着农业人口的转移,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会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靠拢。与此同时,大城市里的农贸市场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越来越多的蔬菜将会进入超市销售。大型超市将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采购体系,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两种趋势综合变化的结果,将最终决定我们餐桌上蔬菜的价格。如果这一体制最终形成,农产品的绝大部分收益将会归农业投资人所有。乐观的预期,大约还需要三十年。如此说来,蔬菜价格在未来数年,还会成为家庭主妇以及新闻媒体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