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为企业打开了新的融资渠道,为券商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品种,但在蛋糕迅速做大的同时也隐藏着信息不透明和仓促上阵的风险。
市场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热情就像4月的天气一样在一天一天升温。上月末,中国网通高达103.15亿元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在上交所大宗交易市场的上市是这股热潮的催化剂。预计近期还有多个企业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出炉,今年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元。
为此,上交所特地将大宗交易市场转让时间从以前的30分钟调整为全天候交易,以适应这种不断升温的热情。
所谓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企业以未来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为支持,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只要有合适的项目、稳定的现金流,公司就具备了发行相关产品的条件。例如,网通以未来公司将收回的应收款为支持,发行债券融资,而公司收回应收款所产生的现金流则用于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投资收益。
“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是流传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句名言。自197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产品总额高达7.3万亿美元,成为资本市场上常见的投资品种。
在国内,资产证券化则刚刚起步。种种迹象表明,在证监会“实现金融创新”的政策主导下,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过试点阶段,进入推广期。东方证券的“远东租赁资产证券化”、东海证券的“南京城建污水处理计划”、浦东建设的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均已上报证监会,首创股份最近也表示正在进行12亿元的资产证券化筹资运作。
眼下,机构投资者还是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的主力军。这些机构投资者,包括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信托和证券公司。但在最近的一些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预售中,已经出现了个人投资者的身影。
很明显,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还是感到陌生。“从项目情况的披露上来看,信息非常简单,”一位投资者对记者说,“我们并不明白这些项目如何运作,发行方又如何保证预期收益,这些在公开的资料中都没有涉及。”
资产证券化为什么诱人
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的需求十分迫切。“感兴趣的企业很多,他们有融资的需求。”与多家券商有合作关系的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颜学海描述了市场的情况。
目前,股权分置改革仍在进行中,“新老划断”何时启航尚未明确,新股发行处于真空期。直接融资不畅,银行惜贷的情况也没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或许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缺口。然而,知情人士表示,企业债是按照项目来审批的,只有具备好的项目,发改委才会对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开绿灯”。
然而,大多数公司并没有符合发改委要求的项目,如世博会项目、奥运会项目等等。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的,从防范偿债风险的角度出发,如果不是国家的大项目,发改委估计也很难批准发行企业债。在这种局面下,“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虽然证监会没有明文规定可以发资产证券化的企业资格,但从项目的审批情况来看,颜学海透露了证监会的偏好:“收益模式清晰,现金流稳定的产品更容易通过。”
招商证券总经理宫少华则介绍说,招商证券眼下主要为那些有融资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企业,比如电力企业、高速公路企业提供资产证券化服务。“这些企业大多数是国家骨干企业,比较靠得住,”宫少华说,“他们大多有非常稳定的现金流。”
例如第一批产品中的莞深收益计划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东莞计划以莞深高速一、二期的公路收费权中未来18个月的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发行以专项理财计划为平台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所得的5.8亿资金用于收购莞深高速三期东城段高速公路,预计莞深高速三期东城段在2005-2027年标准车流量为34100万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