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法治新闻 > 法治评论 >

南方网:官员高调退贿不如晒个人财产

2011年03月24日13:46    未知    未知      免费法律咨询     我要评论

  自去年10月以来,江苏盐城市经信委行业处副处长张翕飞前后两次将总计6笔价值9000元的退贿清单在网上公开。张翕飞称,送礼是官场潜规则,收礼是因不便当场驳人面子。面对质疑,他希望有更多公务员能这样“沽名钓誉”。(《扬子晚报》3月23日)

  请慎言“暴力退贿”的炒作动机

  时下,陈光标的高调行善之举被网友戏称为“暴力慈善”。以此论,张翕飞的高调退贿也不失为“暴力退贿”。在作秀论与炒作论几近泛滥的舆论生态下,官员高姿态主动退贿被贴上“炒作”的标签,显然在意料之中。但笔者以为,抛开民间对官员清白“嫉恨已久”的既有思路和低调做人的传统观念,仅凭张翕飞的行动之高调,就为其冠上“自我营销”的动机名号,未免有失公允和理智。

  作为深处“体制内”的一名科员,虽然行政级别堪称“芝麻”,但在沉默如金的官场氛围中,张的主动退贿无论高调与否都会掀起不大不小的波澜。“他个性有点硬,有时候所作所为让我们看不懂”、“大家都和他保持一定距离”。同事的如是评价,无疑很好地诠释了其“不入流”和让他人“看不懂”的一面。这种被间接孤立的状态,对于一个官场中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自然不必讳言。从这点来看,张翕飞的 “炒作”成本之大不言而喻。由此,我们也不妨思考,不受领导、同事之待见,还要冒着被民众指责为“虚伪”的民意批斗之险的“炒作”,究竟有几分有利可图?

  敢于不受官场潜规则绑架的张翕飞,着实充当了另类的角色。虽然我们不能排除其“虚晃一枪”的可能,但民意先入为主的动辄以“炒作论”视之,定然不是理智的市民社会心态。一个成熟而良善的社会氛围理应给敢于捅破官场陋习的张翕飞以道义上的声援。至于其是否真的如民意所猜忌的为“两手干部”,监督之责应更多落在纪律监察部门之上,而不是泛道德论炮制下的口水炮轰。 ●朱昌俊

  高调退贿者的“冰火两端”

  正气不彰、规则式微之后,恪守底线也便成了“搅局者”与“英雄”。颇为高调的张翕飞,大致扮演了此类角色。在同侪看来,“退贿”因打破隐性默契,无异于置他们于不义之地;但就公众而言,以一己之力向沉疴宣战,如此举动着实大快人心、可歌可赞。一面是网民的热捧,一面是同事的冷淡,张翕飞尴尬游走于冰火两端。两相对比,反差之大再次彰显“民意之孱弱”。呼吁公权净化、祛弊图新的普遍情绪,惨遭无视而未曾获得一丝积极回应。提及此事,“同事们纷纷敏感地拒绝采访”———即便是姿态性认同,竟也变得惊人稀缺。 人走茶凉,张翕飞与围观者,或许最终只能收获失望。连口头表态都不敢给出的同僚,又怎能奢望行动层面真诚改变。所谓“先行者”的示范效应,多半只会沦为乐观主义者的一厢情愿。悲哀之处,不仅在于“行贿受贿”早已固化为“规则”的一部分,更在于“畸形现状”面对民意反弹岿然不动:任何“洁身自好”的努力,皆难免被视做“异类”的徒劳;任何力挺“异类”的民声,都得不到负责而实际的回应。或有意或无意,张翕飞正被同事勾勒成“怪人”———“思维异于常人”。据此,退贿似乎不再理所应当,而只不过是个性之举。

  就现世而言,“高调退贿”的意义颇可怀疑。叫好者众、效法者寡,“先锋行为”显然无法引来同僚共鸣。当公职部门失去自我纠偏能力,孤独的个人抗争注定徒具观赏价值。诚然,张翕飞们不可或缺,但前提是民意好恶能真正制约权力。在此语境下,“搅局者”揭弊、继而民众施压、直至沉疴得改。可惜,而今之事,舆情虽然汹涌,既得利益者却全然不为所动。一冷一热、一静一动,无畏而傲慢的姿态直教人徒呼奈何。

  高调退贿不如晒个人财产

  退贿,本应该很平常的一件事,但是现在却变得很稀罕,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社会风气太好,官员收受贿赂已经成了“天下奇闻”;要么就是畸形的官场生态下,官员都默认受贿才属正常。而就从腐败越反越多,且腐败的官员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甚至于一个部门“一窝烂”、“全家福”和“前腐后继”可见,腐败现象仍然很严重,这才是高调退贿反而成为新闻的真正原因。

  由此,也就无怪乎有的网友会追问,若张翕飞收到的不是9000元,而是9000万元,还会不会如此高调地退贿。诚然,在反腐的篱笆扎得仍然不够紧的当下,这的确是个大问题。事实上,让人感到担心之处恰在于此。一个小小的副科长,仅仅因为能为企业争取到省、市的奖励或扶持,就能成为被贿赂的对象———看!权力不受监管之下,“要权在握”是多么让人不放心。这也就不难理解网友为何反问收到9000万会不会再高调退贿。毕竟,廉洁只靠官员自律,显然是靠不住的。

  都说阳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剂。廉洁不能只靠自律,关键还是要靠公开。公开什么?当然是公开个人财产。试想,如果张翕飞晒的不是退贿清单,而是个人财产,网友还会疑虑重重吗?而如果官员公示个人财产能从张翕飞开始,继而给快要被忘却的官员公开个人财产添一把火,岂不是比徒具观赏意义的高调退贿要强得多? ●从建锋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新闻首页头条推荐: 贵州茅台,再逮一人!
网友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我要提问:


推荐律师
新闻排行榜
立法律界评论时讯
视频推荐
视觉焦点
每日推荐
关于法帮网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导航 | 找律师
| |
北京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