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物质的给予不能取代心灵的呵护,成功的光环源自人格精神的光芒,这大概是汪某刺母利刃寒光带来的理性之思。
近日,在上海浦东机场,留日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并对母亲连刺九刀,致其母胃、肝尽破。事后,汪某对于自己的残忍行为这样解释:当时脑子一片空白。
行凶者的脑子里是不是一片空白,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接下来的调查处理也将给出答案。但这儿子雪白的利刃、母亲殷红的鲜血,爱与恨的交织,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却在提醒我们,在教育问题上,存在另一种“致命”的空白。
无论是阅读这一弑母案的所有文字细节,还是观看汪某被拘后的受访镜头,都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刺母的一瞬间,他不是脑子空白,更像是一次情绪的地震式爆发。
汪某的家庭并不殷实,每年30万至40万元的留学开销,全靠其母每月7000元的收入来支付,耗尽了家中积蓄,甚至不得不向亲友举债。汪某在日留学5年,从未打工,并认为自家生活条件“蛮好的”。
一方面是含辛茹苦,倍加呵护,另一方面则是不知死活,心安理得。母亲的舐犊情深固然让人动容,但这说到底是一种畸形的爱,它逐渐让母亲和儿子都习惯了物质的给予和接受,而忽略了母子感情和教育成长中更为重要的方面。汪母倾其所有,为爱子在异国营造了一个可以遮风避雨、隔绝生计烦恼的“温室”,但这个温室的基础并不牢靠。更为重要的是,“温室”里的“宝宝”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困扰,最终使之出现了巨大裂痕并崩塌。
一方面是爱的焦点,另一方面也有爱的盲点。汪某在日留学期间,从第三年就变得很压抑,产生过动摇和迷惘,并出现了“总感觉有人在跟他讲话,耳朵里好像装了一种装置”这样的心理幻觉,这些迹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母子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溺爱“温室”笼罩下的汪某,缺乏认识自己和社会所需的风雨冷暖、人情世故、生活挫折等成长元素。
虽是个案,但也如一面镜子,映照并且拷问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除了知识的灌输,鼓励对成功的追求,我们是否对孩子得以自立和发展的心灵世界缺乏足够重视?
此时此刻,对于躺在病床上伤心欲绝的汪母,人们深表同情,也不无忧思。近年类似案件不时见诸媒体,其情节常相似,大多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者,或把关爱化为溺爱,或用棍棒体现教育,结果酿成悲剧。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物质的给予不能取代心灵的呵护,成功的光环源自人格精神的光芒,这大概是汪某刺母利刃寒光带来的理性之思。(特约评论员何苇杭)
因为家人寄钱晚了,留日学生汪某回国后在机场连刺母亲数刀,母亲当场昏迷,被送进医院重症监护室。看了相关报道,倒吸一口凉气,不胜唏嘘。
从目前情况看,不排除这是因为汪某留日期间学业、生活不顺而心情抑郁导致的极端行为。有些家庭认为,越早把小孩送出国留学,越利于成长。殊不知,由于环境不同,加上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都要独立面对,更容易增加挫败感,有的人就会采取某种不理智的方式把情绪发泄出来,甚至发生暴力事件。这一点,特别值得留学生父母群体注意。
汪某父母供他到日本留学,每年开销三十四万元,他却以如此方式对待母亲,这无疑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这件事也表明,不管是否让子女出国留学,都不能不重视子女的修身教育。
现在,很多父母活得很累。从孩子上幼儿园到上大学找工作,父母不知要花费多少心血气力,还得时刻陪小心,生怕惹儿女不高兴,哪里还有孝道可言。客观而言,这和传统伦理被抛弃,现代孝道尚未培育起来有很大关系。以往中国社会讲究以孝为先,而这个孝又是指不折不扣地服从长辈的等级观念。这在追求个性自由、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当然行不通了。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旧的家庭伦理被打破,新的道德观念必须树立,否则家庭陷入不安,社会也难以达到和谐。西方社会注重契约关系,对待家庭也是如此,譬如从法律上规定父母责任和子女义务。东方传统里的孝道固然也可理解为一种契约,但这已内化为一种道德关系,所以现行法律虽说对家庭关系作出若干规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把传统伦理当作行为指引。这意味着,现代社会有必要培育和树立新的家庭伦理,使之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由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何谓现代孝道。实际上,剥离传统孝道中被固化为纲常的强制性因素,我们就能看到,传统孝道中并不缺乏感恩、敬重等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道德精神。处于现代社会,子女并非父母的附属产物必须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更不该给子女当牛做马,双方应该是彼此平等、相互依赖的关系。换言之,父母爱子女但不致溺爱,子女敬父母但不可愚孝,这才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家庭伦理。
汪某父母平时想必对其过多顺从,这才导致他遇到小挫便心生怨念,对母亲下此狠手。这不论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都是严重违反人性的残忍行为,让人不仅寒心而且痛心。反过来说,倘若汪某对父母尚有一丝感恩之心,恐怕也不会冲动干下这等缺德且违法的行径。这提醒做父母的该怎样去做好家庭教育,对整个社会也是一个警示:重建现代孝道,对青年人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永远不会过时而且非常必要,刻不容缓。(特约评论员魏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