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误诊?医生分析医疗事故三大原因

2011年05月16日13:37        未知      法律咨询     我要评论

   本版围绕《医疗,怎成伤害患者的一把剑?》讨论题目展开了系列讨论。在继上期《医疗中我们犯了哪些错》、本期《我们为什么会误诊》讨论后,下期我们将围绕“以临床为本的医生越来越少吗”为题结束本话题的讨论,欢迎参与。

  原因1

  医疗缺陷伤害患者

  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谢启焕

  “这不是小题大做——即使在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医疗技术的美国,因医疗差错而死亡也成为人口八大死亡原因之一,且死亡人数高于艾滋病死亡的人数。这不是危言耸听——医疗事故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

  ——摘自《别让医生杀了你》(Veinon Coleman著)

  我最近读此书,心灵无比震撼。作为医者,治病救人,理所应当,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在行医路上没有伤害患者甚至致死的情况。

  两年前,我把一个因患心肌炎的8个月孕龄、29岁的妇女收入院。可两天后,病区传出病人死亡的消息。真是一殇两命,好惨啊!患者走着进来,却在短暂的住院期间死亡,说明与若干医疗缺陷有关,医院也不得不承认存在问题,以赔偿了结。此事虽然过去了两年,但我心里一直十分内疚,脑海总有挥之不去的阴影,毕竟我们“杀”了她们娘俩!

  国内类似的例子拾俯皆是。比如,不久前一位病人以变卖房屋到上海某医院治病,住院月余,花费30万元,可换来的却是家破人亡的结局;一位患肝癌的病人到某三甲医院做肝移植术,花掉40万元,仅存活两个月;一位65岁患者在某二甲医院做CT检查,发现腹腔多个转移病灶,唯独未发现原发灶,病人到某三甲医院做了一项花费9500元的检查,还开出3500元的口服药,可还未服完药就病逝了;最近,还有一个叫吴喜英的病人,因胆结石入住东莞市某医院,住院仅28天,花费45万元,最后人也没了。

  耳闻目睹这些案例,确实触目惊心。作为资深医者,心灵上的创伤更是难以抚平。最近医界为何有如此多丑闻曝光呢?我看,主要是在市场经济环境“利”的诱惑下,情绪躁动起来。医生不再是救死扶伤的角色,而是成了商品的代言人。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当今医者,认为脚下有高档药品铺垫,手中有高科技器械开路,于是便雄心勃勃起来,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可是医学仅是可能性的科学,治疗效果永远不可能1+1=2。而在这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却飘飘欲仙,怎会不栽跟头?

  怎样才能堵住医疗“黑洞”呢?首先,政府要下决心建立一批真正的公立医院,让医生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其次,对于医务人员(尤其80后)进行医学人文教育,让他们刻骨铭心地了解大众疾苦,以便在开处方时“手下留情”;在医疗行为中多点关爱生命之舟,让患者顺利到达健康彼岸;要对医务人员进行疾病预后“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再教育。切忌借高科技力量过高估计自己的飘飘然作风,以防飘得越高,跌得越惨。

  原因2

  忽视基本功是主因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主编、主任医师 陈晓红

  临床上没有不误诊的医生,但是多家医院、多个专家致患者长期被误诊,却是不可饶恕的失误。最糟糕的是,这种长期误诊病例并不罕见。

  到底误诊为什么那么难以避免呢?分析临床发生误诊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医生的主观因素,比如知识范围、临床经验、责任心等。第二是疾病的客观因素,比如多病共存、疾病起始阶段没有特异性症状体征、医技检查结果有误差等。第三是病人自身的因素,比如故意隐瞒病史、无意隐瞒了用药的经历、病史描述混乱等。

  当然,作为医生不应该苛求病人把疾病的来龙去脉说得很清楚,而是应该在病人杂乱无章的叙述中去捕捉对诊断有用的细节。但是每一位病人面对的并不都是张孝骞、王忠诚那样的专家,所以就不得不要求病人为了保护好自己也要学习一些就医知识。医生应该主动对患者进行一些医学知识的教育,让病人和医生共同防范临床误诊。

  一名患者的误诊遭遇

  江苏滨海一名患者,在经历了被误诊的遭遇后给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发来一封信:

  一种并非绝症的疾病,在求医过程中,曾经一度把我推向绝望的深渊,但我终于与死神擦肩而过。

  我于10年前因贲门癌曾做过全胃切除手术。术后经过1年化疗,重新恢复工作。半年前我逐渐出现腹泻、呕吐、厌食、轻度黄疸等症状,身体越来越消瘦,严重贫血。几个月后,四肢渐渐呈对称性麻木,记忆力下降,头脑总是昏沉沉的,从腹部向下如同被绳子捆起来似的,走路渐渐困难。

  我来到省城一家著名医院求医,挂了专家号,先后在骨科、血液科、神经内科就诊,通过CT扫描、核磁共振、颈椎X线片以及抽血化验等一系列检查,经历半个月左右,花去8000多元,最后结论不是癌症转移,但又说不出到底是什么毛病。从西医到中医,从国产药用到进口药,从补充能量到输血,都是摸索着治疗,没有哪个医生能说出我究竟得了什么病,而我的病情越来越重……

  最后,我又来到南京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接待我的神经内科主任吴祖舜是位年近七旬的老教授。他让我躺在床上,用叩诊锤敲敲,又用针轻微触触,看看我在其他医院检查的资料,又问问有关情况,然后非常肯定地说:“你这是因为全胃切除术后胃肠吸收营养的功能减退,时间长了,体内维生素B12严重缺乏,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就是说机体无效造血。由此又进一步导致脊髓后侧索神经联合变性,你的四肢麻木以及若干症状都是这一原因引起的。”

  在吴主任的建议下,我办理了住院手续,当晚即进入治疗程序,主要用药是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后,我的症状很快得到改善,食欲基本正常,体重增加,头脑也清醒了,还丢掉了拐杖,能够独立行走了。

  老专家看病例析原因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社阅读了病人的信后,找到吴祖舜教授。他接受了我们的邀请,将这个病例的诊治经过总结出来,让众多医务工作者加以借鉴。吴教授写道:

  1.诊查时需全面了解病情全貌

  患者无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行走乏力和行走不稳。4个月后加重,晚期行走困难,双上肢肘部以下也出现麻木和蚁行感。在追溯既往病史时我了解到,患者十年前因贲门癌行全胃切除术,术后曾因严重贫血而行输血治疗。了解到现病史和既往史后,我对病人进行了详尽的体格检查,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一些化验,发现患者维生素B12和叶酸远低于正常值。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知识首页头条推荐:2015无销售许可证的房屋是否可以购买
网友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我要提问:
免费向在线律师咨询:
推荐律师 更多律师>>
按地区找律师
医疗动态知识排行榜
医疗动态推荐知识
在线免费咨询
关于法帮网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导航 | 找律师
Copyright© 2002-2015 www.fabang.com 法帮网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1019063号 |
北京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