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提高个税起征点,还没见到别处有明显减税的迹象。
截至5月17日,提交个税修正意见超过22万条。不少人希望把起征点(免征额)提高到4000-5000元,但在全国人大邀请10余专家座谈会上,有不少专家提出3000元“已经很高,无需再调”。
实际上,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000元,并不能少缴太多的税。但为什么人们这么在乎起征点的高低呢?
中国正在步入“税感时代”,人们对税越来越敏感。人们开始知道,我们原来有19个税种,而最受关注的个人所得税仅仅占了总税收的6.6%,七成以上是流转税,这意味着,纳税人交纳的很多税是看不到的,隐藏在商品价格之中。
人们更开始知道,我们的税负真的不轻。中央财经大学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税负水平高于中上等收入国家,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过高,而从财政支出角度看,中国宏观税负的水平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存在不对称。
减税成为民众的呼声,期待个税起征点的调高,是这种呼声的具体体现。
而继续分析就会发现,人们之所以在个税起征点上斤斤计较,是因为在别的方面,减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换句话说,正因为别的方面还没有明确的信号要减税,人们只能把目光集中在个税起征点上。
就在人大举行的同一个座谈会上,不少专家也提出要开展“考虑实际家庭负担”的税制改革,允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所得税申报。
我的担心是,会不会在决策时,只吸纳“无需再调”的建议,而对后面的建议置之不理?因为此前,“综合税”的呼吁日久,但每次都以“条件不成熟”被挡了回去。
结果,每次个税调整的立法讨论,演变成了“个税起征点高低”的讨论。民众于是对个税起征点高度关注,也属无奈。饿急的人看到惟一的馒头,能放过吗?
其实,如果真想减税,藏富于民,手段很多,不仅仅是个税起征点的调整,还有税率的调整、流转税的调整、家庭实际支出的扣除、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的区别核算等。而现状是,除了有些地方开始向纳税人寄出年度个税纳税单,其他多项仍处于模糊状态,人们对税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税感时代”,就是纳税人对税的斤斤计较、讨价还价时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再也不可能一纸公文就可以增减税收了。这不是麻烦,而是进步;伴随着纳税意识的提高,用税意识也在渐渐增强。中国要转型为现代化国家,实现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税收构成了基本骨架。面对“税感时代”的到来,相关部门再不能慢吞吞地应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