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重庆一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车祸中丧生的3个女孩中,城市户口的女孩家属获得的赔偿是农村女孩家属的三倍,此案的判决引起人们对立法和司法不公的质疑,死亡赔偿金制度被贴上“同命不同价”的标签。批评者往往认为,城乡不同身份的死者获得的死亡赔偿金数额悬殊,折射出生命权的不平等。而笔者认为,这样的批评源于对死亡赔偿金性质的误解,是法律层面与社会公众层面在理解上发生了断层。
从法律角度来说,死亡赔偿金并不是大众眼里对死者生命价值的赔偿。首先,生命本无价,给生命“定价”本身是不符合法律逻辑的;第二,死亡赔偿金针对的不是死者的生命权,受害人死亡后生命权即已丧失,且生命权不能继承和转让,从法律上来讲也没有获得救济的可能;第三,死亡赔偿金的赔偿对象也不是死者本身。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受害人死亡之后,就丧失了民事主体资格,因而没有赔偿请求权。
实际上,死亡赔偿金是侵权人对受害人近亲属因受害人死亡而遭受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赔偿。赔偿的对象或者说享有赔偿请求权的主体是受害人的近亲属,赔偿的范围是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其中,对精神损害的赔偿是大体一致的,不会因受害人生前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有所区分,而财产损失却会因为受害人生前收入的不同或者受害人近亲属所需被扶养费等基本生活开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为从侵权法的“填平”原则出发,假如受害人没有遭受侵害,那么其收入是可以间接被其近亲属所继承的,而且是需要受害人扶养的近亲属的基本生活费用的来源之一,所以要填补死亡事故给近亲属造成的这些财产损失,包括预期可继承财产的损失和被扶养人生活费等损失,就必须考虑受害人生前的收入状况,而这些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经常居住地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城乡收入存在差别是客观事实,所以导致死亡赔偿金也会相应有所不同。
另外,影响死亡赔偿金的因素除了受害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这一因素外,还包括地域因素,即因受诉法院所在地的不同,适用标准也会有所不同,此外还有年龄因素。根据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照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就地域因素而言,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人们的收入和支出水平也不一样,而死亡赔偿金必须考虑受害人生前的收入情况、被扶养人所需基本生活开支情况等等,所以数额也会相应有所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说,收入不同,损失不同,自然获得的死亡赔偿金不同,这和获得不同的误工费赔偿其实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数额存在差异同样具有合理性,只是被贴上了“同命不同价”的标签以后,给人造成道德上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