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情到冷淡,从冷淡到无奈;从全家看房到两个人看房,从两个人到谁也懒得再去看房。”当买房成为一种全民“运动”的时候,在一家大型公关公司工作的刘辉也适时地加入进了这个“运动”的行列。
刚开始全家人一起出动去看房,看着父母与售楼小姐的唇枪舌战,刘辉买房的目光显得有点挑三捡四,因为这毕竟不是一笔小数额的开支。但是,当他们的买房愿望越来越强烈时,北京的房价也是日新月异,看中的太贵,便宜的看不中,刘辉一家预计的购房款在手中一天天贬值。而他们看房的战场,也从新房转向了二手房。
用刘辉的话说:两年多的买房过程中,他们经历了热情高涨的时期,但随着房价的一路飞涨,他们的心情却一路跌到了无奈的低谷。
全民买房热
“‘国六条’、‘国十五条’宏观调控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二手房的价格又涨了。”刚刚出手给父母买了一套二手房的刘辉,谈起从新房到二手房的转变,不停感叹自己的收入永远赶不上飚升的房价。
其实,从2003年开始,刘辉就开始了他的购房行程。“只是那个时候还不是很急切地想买房,只有看到中意的房子才去售楼处看看。”但是进入2004年以后,刘辉看房的脚步开始趋紧,常常是一家人一起去看房。
“我原来住的地方面临着拆迁,如果买新房就考虑和父母一起住,所以全家人想选个位置远点,但面积大一些的房子。因此,那段时间,我们的看房范围基本划定在北京通州和南城。”刘辉告诉记者,当时通州所有项目,他们基本上都看过。
从四惠附近的项目,到通州北苑的项目;从通州新华大街的项目到通州果园的项目,几乎每个都看了一遍。“楼盘看了不少,但真正选中的却没有。不是位置太远,就是户型太差,而碰上喜欢的户型时,售楼小姐都说卖完了。”刘辉说,反反复复花了不少时间,但就是买不到中意的房。
当通州的战场被他们一家“征战”一遍之后,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南城。“通州和南城项目的优势就是价格相对便宜。当时,北城和东城的房价很多都已经七、八千一平方米,而南城的项目多半还是五千多一平方米。如果按一套一百平方米的房价来计算,南城要比东城和北城少投入二十万元左右,这对普通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刘辉回忆说,当时,南城的大部分项目也被他们“扫荡”了一遍。
“刚开始买房的时候,不仅买房人热情百倍,就连售楼小姐显得非常热情。” 刘辉形容:看房的人刚一走进售楼处,马上就有售楼小姐热情迎上来,把看房人看中的每套户型都详细介绍一遍。“就算是第一次看房,售楼小姐也会帮你详细计算房价、贷款、月供等等。”总之,服务非常周到。
“那时候买房,最起码从表面上看,顾客的确有点上帝的味道。”刘辉说,想买房的人热情高涨,售楼小姐笑容楚楚,开发商的广告扑天盖地,真有一种全民买房热的感觉。
买房买得很无奈
当房价越来越高时,仿佛有钱的人也越来越多,买房像买大白菜一样,排队抢购现象盛行。“这个时候我们也很紧张,家里确实需要买房,但原本预存的钱离我们想买房子的首付距离越来越远。最重要的是房源似乎也越来越少。”刘辉告诉记者,2005年年中时他们看上北京南城一个项目,但想要的户型只有一套。
销售人员爱搭不理地说:我们的户型都是一套一套地往外放号。“一套一套的放号,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中意的户型啊!”最后,他们不得不放弃了。
此时,北京的房价已经是一天一个价了。当现实越来越残酷时,刘辉的父母放弃了看房的念头。此时,只剩下刘辉和女友还坚持在看房战线上。但是,他们看房的战场已经转向了经济适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