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这一规定是我国法律中第一次明确的精神损害赔偿。同时明确了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包含精神损害赔偿金的金额、计算办法等。在该法出台之前,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是不予受理的。而今后有了《侵权责任法》,这一问题不但迎刃而解有了依据,而且还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可以优先于其他。比如《侵权责任法》第四条规定:“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这就是说,对于被告人来说讲,如果受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侵权责任赔偿等多项责任追究的话,其应将侵权责任赔偿或精神损害赔偿放在首位。表明,法律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那么,精神损害赔偿有否范围?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所以,如果将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不加限制,不但不合生活规律,而且也达不到法律制定的实际效果。按照《侵权责任法》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应该严格限制在两个方面:一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上。侵害他人人身权益包括侵害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等,但不包含财产权。因为财产权属于物质方面的内容。二是造成了他人严重的精神损害。什么为严重精神损害?该法没有具体规定,但权威人士讲以后的司法解释可以做进一步的具体规定。在司法解释出台前,笔者认为可从如下方面理解严重精神损害:(一)造成他人精神失常的;(二)致人残疾的;(三)致人死亡的;(四)其他情形的精神损害。
另外,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如何确定问题,在具体司法解释出台前,仍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执行,即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二、“同命同价”赔偿原则问题.“同命同价”,是《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的、在处理重大交通事故、矿山事故时可以不考虑年龄、户籍和收入状况等因素,以同一数额确定人员死亡赔偿金的一种标准性词语。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和司法实践中,以户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差别,对性质不同的受害人给予差别赔偿待遇的情况曾出不穷,即“同命不同价”现象大量存在,极大的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和严重侵犯了农民和基层人员、以及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与宪法的平等精神极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