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WTO;诞生
【写作年份】2011年
【正文】
乌拉圭回合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也是最为成功的国际贸易谈判。谈判成果多达26,000页,重达200公斤!谈判结束时,各国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是国际贸易的胜利,将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制造一个新时代,对全球福利作出贡献”;“将开始建立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民主”;“将世界引往一个方向,一个开放和自由交流的方向,进步和繁荣的方向”。时任GATT总干事Peter Sutherland概括了协议的内容,称其为“对世界贸易体制的重大更新”;是选择了“开放与合作,而非无常与冲突”;“会带来更多贸易、更多工作和所有人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他称此时为“现代经济和政治历史上的决定性时刻”。
这一欢心鼓舞的时刻来之不易。从1986年到1994年,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几十个国家的代表持续磋商,GATT总干事多方奔走,其间的酸甜苦辣,局外人恐怕难知其味。
1980年,国际经济情况开始变坏。通胀和失业扩大,金融不稳定,大规模收支不平衡。石油进口国日益感到无法应付油价上涨所带来的债务。贸易增长放缓,数量仅增加了1%。随后两年,情况进一步恶化。
与此同时,时任GATT总干事Arthur Dunkel发现,世界贸易体制也面临着问题。尽管东京回合的改革和自由化正在付诸实施,保护主义的行动跟不上保护主义的声音,但通过成功的谈判回合驱动政府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力量已经大多丧失。由于不能解决保障措施问题和《多种纤维协定》中的特殊保障措施的日益滥用,GATT规则的权威,尤其是在成员之间实行非歧视的核心规则,受到了损害。发达国家解决某些产业所遇到问题的方法,是完全在GATT框架之外签订限制贸易的协定。一种新的双边限制措施正在实施,即日本自动限制对美汽车出口。一些提交GATT的案件,由于范围太宽,对于国内政策太重要,因而无法在准司法的专家组程序中予以有效处理。此外,东京回合的守则并非都是运行良好,农产品出口商也认为GATT没有解决他们的关注。
面对这种情况,两个最大的成员态度并不一致。
欧共体对启动新回合并不热心。欧共体很大,不用担心GATT规则的衰败。它关心的是发展内部市场,吸收新的成员国。它还担心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减让会影响《洛美公约》成员的利益。它还承认,GATT对农业贸易的实质性谈判会产生一种压力,促其改变千辛万苦制订的共同农业政策,并且不可避免地将成员国之间的潜在政策分歧重新揭开。然而,欧共体认真对待其作为领先贸易力量和GATT支柱的职责,随时准备全面加入关于GATT未来的讨论和决策。
美国则对使GATT恢复活力抱以极大热情。1981年,里根领导下的新政府上台,迫切希望在美国与其他国家关系问题上提出新的思想和增加新的动力,表现出与此前民主党政府政策的截然不同。基于其自身的自由贸易理念和摆脱国会限制进口的压力的需要,新政府为GATT确立了一套野心勃勃的目标,大大超越了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堡垒。美国现在要寻求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并且解决投资和服务贸易中的障碍。
1981年3月,Arthur Dunkel在一次演讲中,阐述了GATT秘书处的观点。他说,各国政府由于受到一种恐惧的平衡力量,才不会滑向保护主义,即担心一旦限制贸易,就会招致报复并损害整个贸易体制。他认为,这种情况是不会持久的。如果没有大家向着正确方向的共同努力,就不会有安全可靠的基础,而没有这一基础,贸易体制就不可能解决快速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困难和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压力。他说,这种共同努力“并非不可能”。
Dunkel的希望,主要基于以下判断:所有GATT成员国都非常担忧贸易关系的下滑与恶化,而GATT本身,即国际贸易中的法治,也面临明显的危险,将会受到损害和规避,从而丧失其可信度和有效性。他的希望,还有一个更为即时、具体的原因:很多国家都告诉他,支持召开一个政治层面的会议,以便对贸易体制的困难进行坦诚的评估,并且共同努力解决这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