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帮助人们获得更快、更新、更多资讯的同时,也让大家无形中承担了负面新闻和垃圾信息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在揭露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上,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协助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人们对食品不安全的心理恐慌,这值得媒体反思。
现阶段社会各方所获得的信息极不对称,群众易受到媒体,尤其是所谓“中立媒体”的报道诱导,不经思考就全盘接收。但目前媒体普遍呈现多资讯少评论、多转述少调查、多现象少本质、多频次少篇幅的状态,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服务使人们弱化了深度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了视野的高度与广度。结果一些报道的效果是把大众的理智淹没在一片抱怨声中了。
以近期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为例,据笔者观察后发现,在各种耸人听闻的新闻与数字背后,新闻报道有以下缺失:其一,没有指出数据来源,使这些数据不可信不可查,若能说明来源或计算方法,就能方便于研究与质疑。其二,没有明确事件发生和波及范围,容易让受众以偏概全,加深恐惧心理。其三,没有从专业、科学的角度来解释食品安全事件,民众只能从一个个数字上模糊地感知事情的严重性,却不知如何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和预防食品风险。长此下去,会导致一个国家的政府公信力下降、风险过渡成本升高,对民族工业的打击加剧等问题。其四,报道不系统地讲出事件的始末缘由和具体的真实原因,读者不知道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去评价进而维权,而是简单将问题归结于政府和社会道德,让政府无端背负了一些执政包袱。其五,没有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对于个人而言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大局而言也没有缓解事态建议。而政府决策对孤立的事件必然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段中空期最容易造成事态的扩大和民众恐慌,所以媒体有必要去引导群众理性应对风险,而不是加大社会心理恐慌。
上述几点都需要新闻专业人士进行客观、公正的资料采集、整理、分析、总结、评论以及及时寻找对策并与民众进行交流沟通,将最为合理的评价传递给受众。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转型阶段,食品安全是政府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媒体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最直接的纽带,其立场和观点无疑变得更为重要。▲(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学者)
相关阅读:
朱毅:严防食品安全,中国人显懒散
食品安全监管可以表述为:对食品或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进行监管,使之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保证其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如今食品安全风险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更多]
李形:看食品安全,不能太简单化
最近,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在国内不断发酵。笔者认为,对国内近几年频发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对生命价值的漠视,而应透过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加以系统看待。 首先,这些现象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更多]
连鹏:食品安全,岂能以“吃不出事”为标准
一家环保组织24日发布调查报告称,立顿的几款茶饮品均含有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立顿生产商联合利华中国公司很快发布声明称,自己的产品完全符合中国国家标准,是安全和合格的产品。 立顿并非首个备受质疑的国际知名品牌。早在2010年,美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