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民众幸福感受,回答无论幸或不幸,抑或故意调侃,远要比那些幸福感、幸福指数之类的抽象调查、评比来得真实。
有媒体在大街上寻找采访对象,问“你幸福吗”,招来一些被采访者的“神回答”:“我姓曾”“我耳朵不好”。微博上一些知名大V便据此进行调侃、讥讽。有人则认为之所以引争议,乃与媒体以正面宣传为主的角色定位有关,如果是自媒体等进行此类“议程设置”,多半会引起平静的反思,对社会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平心而论,问民众幸福感受,回答无论幸或不幸,抑或故意调侃,远要比那些幸福感、幸福指数之类的抽象调查、评比来得真实。因为,幸福原本就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别人没法代言。我的生活幸与不幸,我不说你又怎么知道?有的家庭你觉得什么都有肯定很幸福,但深入了解才发现他们可能很不幸。有的人身处贫困逆境,你觉得他肯定很不幸,但与他促膝谈心才知他其实感觉很幸福。
然而,街头采访毕竟十分有限,无论什么回答,都只是一种个体生活状态的具象展示,既不能说明民众整体生活很幸福,也不能说明大家的幸福感不高。因而,假如要用这种个体幸福感的表达,来企图说明整体的幸福感,是徒劳的。同理,那种不讲统计科学与规范的幸福感调查,让极少数人代表绝大多数人填调查问卷,也只会扭曲民众的真实幸福感。倘若据此再做出相应的民生决策,就容易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事实上,这种主观的幸福感,又首先取决于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态度。乐观型人格的幸福感,往往要比悲观型人格来得强烈。懂得知足的人,远要比不知足的人更会感知幸福、享受幸福。有的人把目标定得过高,总也实现不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幸福就不易得。有的人喜欢与条件最好的相比,结果常是人比人气死人,幸福就总也不来。有的人则只与自己的过去比,觉得日子越过越好就会感觉很幸福。还有的人,这样看很幸福,那样看就觉得不幸;这样比很幸福,那样比就很不幸;去年感觉很不幸,今年感觉又很幸福。
由是观之,个体的幸福感,不能简单地与政府的民生福祉和社会的生活环境条件划等号。但是,如果民众整体上都感觉生活不错,或都认为不幸,则又必与政府和社会的因子相关。因为个体的不幸,只是个体的遭遇。倘若整体民众感到不幸,则只能说明民众的生活环境出了问题,说明政府没有尽到为民造福的责任。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期待科学地对待整体民众幸福感的调查,以此作为政府造福民众的决策依据,政府更应及时把握那些普遍影响群众幸福感的问题以根治之。而对于个体来说,建树理性的生活观,就可能更懂得感知和享受幸福。
本报特约评论员吴乔
(原标题:我的幸福你没法代言)
相关阅读:
吴乔:为何人满为患还要前赴后继
假如所有景点都推行预约制,结果会怎样?每个人的选择还是自由的,但却多了理性与秩序。 十一黄金周爆满,催生黄金粥成热词。如潮之人,反倒成风景名胜区的一个突出景观。故宫单日游客数再创历史新高,八达岭长城更是人挤人。一时令人们慨叹,十一出游,到底……[更多]
吴乔:黄金大米试验需要实质性回应
只有早回应,早还原事件真相,才会早主动。晚回应,或避实就虚,反而只会令公众认为是在有意隐瞒什么。 针对美国科研机构选取湖南儿童进行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事件,涉事方之一湖南衡阳调查回应称,江口中心小学接受湖南省疾控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更多]
吴乔:异地高考不妨先探索再定法规
解决一个群体的利益问题,显然也不能以伤害另一个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而应当尽可能地寻找增量权利。 十余位学者研讨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权利保障问题,认为教育部不应把解决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问题全部交给地方,而是要明确规定各地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时间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