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理解犯罪故意及其类型,犯罪过失及其类型;理解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理解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意义;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认识的错误对解决刑事责任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犯罪主观方面的含义。犯罪主观方面的要件。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研究犯罪的主观方面对刑法理论的意义。研究犯罪的主观方面对司法实践的意义。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因素
犯罪故意的概念。犯罪故意的构成因素。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犯罪过失的含义。犯罪过失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
第四节 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
(一)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的概念
意外事件的概念。不可抗力的概念。
(二)意外事件、不可抗力与过失的区别
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不可抗力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一)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与关系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二)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意义
犯罪目的的意义。犯罪动机的意义。
第六节 认识错误
(一)法律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的概念。法律认识错误的情况。
(二)事实认识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的概念。事实认识错误的情况。
三、考核知识点
(一)犯罪主观方面
(二)犯罪故意
(三)犯罪过失
(四)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
(五)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六)认识错误
四、考核要求
(一)犯罪主观方面
1.识记:(1)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2)犯罪主观方面的要件。
2.领会:研究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二)犯罪故意
1.识记:(1)犯罪故意的概念;(2)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的概念。
2.领会:(1)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及其内容;(2)犯罪故意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3)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划分的意义。
3.应用:(1)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异同;(2)间接故意的三种情况。
(三)犯罪过失
1.识记:(1)犯罪过失的概念;(2)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的概念。
2.领会:(1)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点;(2)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点。
3.应用:(1)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2)疏忽大意的过失中的“应当预见”。
(四)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
1.识记:(1)意外事件的概念;(2)不可抗力的概念
2.领会:(1)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2)不可抗力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五)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1.识记:(1)犯罪目的的概念;(2)犯罪动机的概念;(3)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关系。
2.领会:(1)犯罪目的的意义;(2)犯罪动机的意义。
(六)认识错误
1.识记:(1)法律认识错误的概念;(2)事实认识错误的概念。
2.应用:(1)法律认识错误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影响;(2)事实认识错误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