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跑步死”的悲剧重演,需要教育的自觉和整改,也离不开监管力量尽职尽责,为孩子们撑起有力的保护伞。
一个11岁小学生因为犯了班规,被罚在操场上跑圈,结果却意外死亡。这是日前发生在江西都昌县苏山中心小学的一幕。这看起来是一个偶然的悲剧,然而,背后却存在许多苦衷。
出事后,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浮现出来。首先,这名学生因没有请假就外出而被罚跑14圈,这显然属于变相体罚。学生有违纪行为,当老师的本应以教育说服为主,而不是动不动就挥起惩罚大棒,甚至以体罚训诫。这次意外事故,是否也折射出学校在平时教学管理中,存在方式简单粗暴的问题?
更难以理解的是,这名猝死学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小时候曾做过几次手术,根本不适合剧
烈运动。然而这么事关生死的重要信息,老师竟然一无所知。尤其不可忽视的是,都昌县教育局曾规定每名中小学生入学前都要填健康登记表,但这名学生转到学校时并没有履行这道手续。学校校长对此毫无愧疚反思之意,转而反问:我们不是医生,我们怎么知道那个学生有什么病呢?这种推脱之词,既推掉了责任,也散发着令人寒心的冷漠。
目前,“跑步死”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相关老师在写检查,学校正与学生家属商议赔偿问题。按照以往处理类似的问题,相关方面倾向于将之作为偶发个案处理,力图尽快息事宁人、消除影响。然而,如果把观
察的视野打开一些,就会发现,个体的不幸,其实关联着一个庞大群体的忧患。
据了解,事发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全校有600多名学生,其中80%是留守儿童。死亡学生所遭遇的体罚、所受到的漠视,可能在他们身上也普遍发生着,只是这种从身体到心灵的伤痛并未以极端化方式暴露出来,于是被默默忍受下来,也在监管的盲区里延续下来。比如,日前有媒体披露,在河北三河燕郊幼幼幼儿园存在虐童行为,这种问题由来非一日,孩子们痛苦地经受折磨,当地教育和公安部门一度均表示“管不了”。这同样说明,不让悲剧重演,需要教育的自觉和整改,也离不开监管力量
尽职尽责,为孩子们撑起有力的保护伞。
事实上,从学生意外身亡到校车事故,从教学暴力到校园安全,近年来不少与学校有关的负面新闻,其主角常常是留守儿童。随着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他们的教育成长问题也日益突出。
正如有的教育专家指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乏全面关爱,缺少亲情沟通,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所以,为了让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迫切需要政府部门乃至社会各界投入更大精力,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全面实时掌握留守儿童动态,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温暖、更有针对性的帮扶。
本报特约评论员陆文江
(原标题:“跑步死”折射留守儿童成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