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朱令案:三缄其口更容易滋生社会矛盾
针对社会高度关注的“安徽女青年坠楼死亡”事件,北京市公安局9日回应:经认真复核及再次梳理商城全部监控录像、走访调查当晚京温服装商场内人员,袁某排除中毒、性侵害及他杀可能,系自主高坠死亡。与8日的情况通报相比,此次公告明确解答公众质疑,此前一度流传的各种消息不攻自破。
正如人们关注被投毒的清华大学学生朱令一样,年轻生命的折损和不幸家庭的命运总是牵动人心。一名女青年突然坠楼实属个案,但当相关猜测得不到权威解答、部分疑点得不到明确证实时,传言就会扩散。扑朔迷离的细节、真假难辨的内幕,不仅会点燃公众情绪,还会引发社会不安。正视群众疑问,及时公开信息,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维护。
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发达,给司法执法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及时通报社会普遍关注的案件情况,化解公众质疑,就能赢得更多支持和信任,掌握主动权。反之,漠视舆情,对群众关注三缄其口,更容易滋生社会矛盾。
近年来,这方面的教训不是没有。2008年“瓮安事件”、2009年“石首事件”、2012年“泸州事件”等,都是由一起普通自杀事件或者刑事案件引发数百人集体“散步”,最后发酵成群体性事件,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大被动,其中一个重要教训就是传统封闭的办案模式难以为继。缺乏与家属开诚布公的沟通,缺少对舆论关切的充分回应,极易使“小道消息”满天飞,酿成群众不满情绪“井喷”。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政府信息公开的速度和力度,直接关系舆论引导力、政府公信力。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实施五年,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也于年初开始实施,对有关部门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开放与进步,人们有目共睹。但必须承认,政府信息公开尤其是司法执法信息公开的范围、密度和广度,与公众期待相比仍有一定距离。
正义不但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定争止纷。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树公信,打破旧有的办案观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司法执法部门的责任。
相关阅读:
朱令案走过的十九年
原标题[付小为:朱令案走过的十九年]】 昨天下午5时,北京市公安局以长微博形式对朱令案作出回应。文中称,专案组始终坚持依法公正办案,未受到任何干扰,但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最终无法侦破。对此,也希望社会公众能够理性客观看待,理解支持公安机关……[更多]
朱令案:公开是一剂解毒良药
新周刊:朱令,一道19年不能愈合的中国伤疤。 唯有以公开保证公正,以透明确保清明,法律的权威才能树立,政府的公信才能增强 一个多月来始终身处舆论焦点的朱令中毒案,5月8日有了权威部门声音。北京警方法人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称,对该案件仍未获取认定……[更多]
北京警方回应“朱令案” 称仍未获取直接证据
图片来源于微博 中新网5月8日电 北京警方今日通过北京市公安局平安北京微博发布消息,感谢社会各界对朱令令案关注。警方对这起案件未能侦破深感遗憾,对朱令令个人遭遇的不幸和家人承受的痛苦深表理解和同情。北京警方同时表示,工作中,专案组始终坚持依法……[更多]
【朱令案】朱令案白宫请愿书被指相当草率 亲友不支持请愿
原标题 [美国律师:无法院判决不可能驱逐嫌疑人出境] 本报记者 江玮 北京报道 朱令案白宫签名后,孙维是否会被美国驱逐出境再次引发关注。 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律师,该律师表示,法院没有判决之前,美国政府不可能将其驱逐出境。 从5月3……[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