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不包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放任是以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具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种或然性为前提的,如果行为人已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又决意实施的,则根本不存在放任的可能,其主观意志只能是属于希望结果的发生的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采取从容的态度。正因为如此,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是认定间接故意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发生危害结果,就不能认定行为人具有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具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了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如甲为放火烧乙的房屋而放任了将睡在房中的乙烧死;二是为追求某一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一危害结果发生,如甲为打一野兔而置可能误中正在附近采摘果实的某乙于不顾,并开枪击中某乙致死;三是突发性犯罪中不计后果放任某种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某甲因违法犯罪被某乙当场抓获,为挣脱逃跑,某甲掏出匕首向某乙刺去,致某乙心脏被刺破伤重而死。以上三种情况中,行为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都是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
相关阅读:
【犯罪心理】什么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犯罪心理】什么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犯罪预备是为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是故意犯罪过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状态。 犯罪预备特征: 第一,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预备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为实施犯罪准……[更多]
贪污、受贿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谋取公私钱财。此带有欺诈性和隐蔽性。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私利的行为。 这两种犯罪人有如下共同的心理特……[更多]
诈骗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诈骗犯罪是指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其特点:以欺诈方法使被害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把财物主动交给行为人这是诈骗罪不同于抢劫、盗窃等罪的主要特征。 诈骗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1.高自我评价的认识特征他们往往认为行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