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费者的概念问题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的概念朱作规定,这不仅给人民法院审理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司法混乱。如有些人为了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商品后,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是假货,而且经营者在提供该商品时故意隐瞒了该商品的真实情况。于是,该商品的购买者又购买该商品,并要求经营者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给予赔偿,从而产生纠纷。有些法院认为,这类案件应当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 条的规定,即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规定。有些法院认为,这些人第一次购买商品是为了满足其生活消费需要,是消费者,但这些人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是假货后又故意购买该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其生活消费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营利的需要,因而他们已经不是消费者。因此,这些人第一次购买的商品可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索赔,后来购买的商品不能按照该法的规定索赔。
鉴于上述立法缺陷,在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应对消费者的概念作出规定,即消费者是指为了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和单位。在理解消费者的概念时,必须把握住以下四点内容:
第一,消费者的消费专指生活消费,不包括生产消费。
第二,消费的对象是商品和服务。这里的商品是指经营者有偿提供的与生活消费有关的商品,包括经过加工、制作的商品和未经过加工、制作的商品。这里的服务是指经营者有偿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加工、食、宿、娱乐、提供信息等。应当强调的是,这里的商品和服务不包括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如毒品、性服务等。
第三,消费的方式包括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商品的购买者与商品的使用者不一致时,商品的使用者是商品的实际消费者。因此,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方式包括消费者购买商品供自己生活消费,也包括使用他人购买的商品的生活消费。消费者对服务的消费方式包括消费者承担服务费用而接受服务的生活消费,也包括由他人承担服务费用而接受服务的生活消费。
第四,消费的主体包括公民个人和单位。凡是为了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公民,都是消费者。凡是为了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单位都属于消费者的范畴。不是为了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公民和单位是用户,而不是消费者。
相关阅读:
【消费维权知识】上海公布奖励办法鼓励市民打假
【消费维权知识】上海公布奖励办法鼓励市民打假 上海市打假办公室今天向全市市民公布一项对举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有功人员进行奖励的试行办法。 据这一办法规定,凡举报生产、销售、储存、运输、印刷伪劣或冒用厂名、厂址和产地的产品及其包装物……[更多]
【消费维权知识】“先行赔付”畅通退换之路
【消费维权知识】先行赔付畅通退换之路 许多普通消费者都曾经遇到过退货难的问题,不是因为商家百般刁难就是因为生产厂家没有畅通的退货渠道。而京城一家以家装建材业务为主的市场却率先提出了先行赔付的服务准则,在同行业中独树了一面大旗。 先行赔付究竟……[更多]
消费维权知识试题
消费维权知识试题 竞 赛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的年主题是什么?( ) A、健康与消费 B、消费与维权 C、消费与发展 D、消费与责任 2、国际消费者联盟从哪一年开始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 ) A、1983年 B、1987年 C、……[更多]
旅游消费维权知识
为使广大市民在长假期间能明明白白消费,更好地依法维权,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旅游消费维权的提示。 提示一:促销式样多,仔细辨广告 规范的旅游广告,须注明旅行社的名称、许可证号、地址等翔实内容。不规范的广告往往缺少上述内容,仅冠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