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平律师:脱离共同犯罪关系有哪些成立条件?
核心摘要:共同犯罪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关于脱离共同犯罪的问题,那么想要进行脱离共同犯罪关系的成立,需要满足哪些必然的条件呢?主要存在着怎么样一些行为措施?下面由,法帮网小编与您一起探讨。
关键词: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止、共同犯罪脱离、刑事辩护律师
法帮网咨询:共同犯罪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关于脱离共同犯罪的问题,那么想要进行脱离共同犯罪关系的成立,都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北京刑事辩护律师王正平解答:成立共同犯罪关系的脱离,有的学者认为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本人放弃共同犯罪的故意;二是本人中止自己的行为;三是为阻止其他正犯者的实行行为或防止结果的发生作出了努力;四是在某些场合让其他行为人知道自己脱离共犯关系。笔者认为,根据以上要件,在某种情况下,无疑会扩大共同犯罪关系脱离的外延,而在有的情况下,则又不适当地缩小了共同犯罪关系脱离的范围。具体说来,首先论者并没有限制共同犯罪关系脱离的成立阶段。根据论者提出的四要件,在犯罪发展的任一阶段,都可以成立共同犯罪关系的脱离。但是,笔者则认为,在直接实行者着手实行犯罪后,即使一部分共犯人自动放弃犯意,并有脱离共犯关系行为的,也不能解除他们的共犯关系。其次,第三要件即“为阻止其他正犯者的实行行为或防止结果的发生作出了努力”是共同犯罪关系脱离的充分而非必要要件。因为脱离共同犯罪关系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行为方式。在有的共同犯罪如平等型的共犯关系中,只要有消极的脱离行为即可,而无须实施积极的脱离行为。
以上两种情况其实是共同犯罪中止的成立问题。在此需将共同犯罪关系脱离与共同犯罪中止区分开来。前者是指共犯人脱离了共犯关系,因而对他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后者则是指共犯人并没有脱离共犯关系,对他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仍然承担共犯责任,只是应从轻处理。可见,在理论上,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当然,共犯关系的脱离与共犯的中止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两者都发生在犯罪过程中,都是一部分共同犯罪人自动放弃犯意;在表现形式上,一些犯罪中止行为就是一种脱离共犯关系的行为。因此共犯关系的脱离必然有着共同犯罪中止的某些特征,但是它毕竟有着自己的特定构成要素,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成立共犯关系的脱离应具备以下条件:
1.发生在直接实行者着手实施犯罪以前,这是成立共犯关系脱离的犯罪阶段要求。
关于共犯关系脱离的成立阶段,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发生在共同犯罪人着手实行犯罪前、直接实行者实行犯罪后以及既遂后的继续犯场合等三个阶段。笔者认为,这是从形式意义上来理解共犯关系脱离的。就脱离者而言,在犯罪的发展过程中甚至犯罪既遂后的继续犯场合,他都可以有脱离共犯关系的意思表示和行为。但是这种脱离行为是否能解除共犯关系尚需要实质地进行判断,即共犯关系的脱离并不是以脱离者单方面的意志为转移的,需要结合共同犯罪关系的实质来认定。一般说来,只要直接实行者已着手实施犯罪,共犯关系就不能解除。因为,根据刑法理论,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已形成共犯关系。如同犯罪既遂后的恢复原状不能改变行为的犯罪性一样,成立共犯关系后就不可能再解除。具体说来,在复杂的共同犯罪中,根据占统治地位的共犯从属性说,教唆犯和帮助犯的犯罪性和可罚性取决于正犯是否已着手实行犯罪。只要正犯已着手实行犯罪,三者就形成了共犯关系。而就共同正犯而言,由于各犯罪人基于意思联络而成为同心一体,因此只要一部分正犯已着手实行犯罪,即使其他正犯没有实施犯罪行为,也不影响共同正犯的成立,即一部分正犯的行为就是共同正犯的行为。这也正是对共同正犯实行“一部行为负全部责任”的理论基础。因此,成立共犯同犯罪关系的脱离必须发生在着手以前。当然在着手后,共犯仍有脱离行为,但这是涉及到是否成立中止犯的问题。
2.脱离者必须自动放弃犯意,这是成立共犯关系脱离的主观要求。
多数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但也有论者认为,只要在着手前切断因果关系,即使不是基于任意性,也不影响。笔者认为,既然脱离者在处理上不承担共犯关系责任,那么就应对其成立要件做出严格的限制,即脱离者应自动放弃犯意。但关于自动性,德、日刑法理论上存在着多种观点:主观说认为,由于认识外部的障碍而停止的场合以外,是自动放弃犯意。限定主观说主张只有放弃犯意即后悔而中止的场合,是自动放弃犯意。客观说主张按照社会一般的观念,以客观的判断为标准认定障碍的性质。折衷说主张在一般经验上对意思给予强制影响的情况为动机以外的场合是自动放弃犯意。通说认为折衷说比较妥当。我国理论界关于自动性的观点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指在行为人能够将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况下,基于本人的意志而停止犯罪行为。这表明只要行为人主观上认为自己能够完成犯罪,即使客观上难以完成犯罪,也不影响自动性的成立。
3.行为人必须有脱离共犯关系的行为。这是成立共犯关系脱离的实质性要件。
何谓脱离行为?笔者认为,应以是否切断脱离者已经实施的加功行为与此后其他共犯者的行为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原则。只有切断了与此后其他共犯者的行为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脱离者才不负共犯刑事责任。基于这一原则,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将脱离行为分为消极的脱离行为与积极的脱离行为。前者是指脱离者将脱离共犯关系的意思传达给对方,或者单纯地撤回自己的加功如帮助者将其提供的工具索回,就成立共犯关系的脱离。这种脱离行为一般是针对平等型的共同犯罪人即共同犯罪人之间不存在领导、制约关系。如普通的共同正犯,或在共同犯罪中处于被动、消极地位的帮助犯、胁从犯以及犯罪集团中的一般参加者等。由于这些犯罪人对犯罪的实施并不起主导、支配地位,因此只要消极地将脱离共犯关系的意思传达给对方或者单纯地撤回自己的加功,一般就可以消除自己的加功行为对正犯的影响。内心的脱离或单方面的脱离是不能成立共犯关系脱离的。因为二人以上基于实行一定犯罪目的而成为同心一体。如果某一共同犯罪人有脱离共犯关系的意思,但是却并没有传达给其他共犯人,那么对于其他共犯人来说,这种同心一体的联系仍然存在。当他实行犯罪时,与脱离者也依旧存在着心理上或精神上的因果联络。因此只有将脱离共犯的意思传达给其他共犯人,这种同心一体才能解体。对于传达脱离的方式,通常是以明示的方式做出的,如明确告诉对方自己决定从犯罪活动中退出来,并中止了犯罪行为。对于以默示的方式表达脱离犯罪活动的意思,如从犯罪现场离去、帮助者没有按约定提供工具或出现在现场,如果同时符合其他条件,也不失为一种脱离行为。日本的一些判例就肯定了这一方式。例如共谋强盗并实施了预备行为后,其中一人悔悟,从犯罪现场离去。
所谓积极的脱离行为就是指脱离者采取措施阻止他人犯罪或为此做出了真挚努力的。这种脱离行为是针对支配型的共同犯罪人而言的,即在共同犯罪中起着领导、指挥、主动等地位或作用的共同犯罪人,如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教唆犯等。由于这类犯罪在共同犯罪中起支配作用,因此不同于一般的共同犯罪人,只要单纯地将自己脱离共犯关系的意思传达给其他共犯人就可以脱离共犯关系,他们还必须采取积极的作为将自己给予犯罪实行的效果予以消除才能成立共犯关系的脱离。
法帮网-北京西城区刑事辩护律师王正平:
手机号码:13552302911
执业证号:11101200510545953
执业机构:北京睿鹏律师事务所
专长领域:债务债权、合同纠纷、人身损害、继承、房产纠纷、刑事辩护、法律顾问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248号机械大厦20层
邮 箱:wangzp1025@sina.com
王正平律师:法学硕士,2002年取得律师资格,现就职于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王正平律师从业多年,承办过涉及民商法、经
济法、刑法领域各类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上千件,有深厚的法律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办案经验,对案件有极强的判断和掌控能力,能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诉讼
进程的变化为委托人准确提供相应的诉讼策略,提高胜诉率,最大化地为委托人保全或争取利益。
相关阅读:
共同犯罪中止有效性的探析
关于共同犯罪中止有效性的认定标准问题,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中先后出现了5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共同犯罪行为具有整体性特征,那么,其犯罪中止的有效性也只能以整个共同犯罪是否最后达到完成状态来确定。个别共犯意图中止犯罪,必须在停止自己犯罪的……[更多]
共同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标准
共同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标准 —— 王XX、张 XX 盗窃案 关键词 : 共同犯罪既遂盗窃 【案 由】盗窃罪 【审判法院】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人民法院 【审级程序】第一审程序 【判决日期】 2001 年 12 月 26 日 【公诉机关】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王……[更多]
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止有效性的探析
共同犯罪中止有效性的探析 关于共同犯罪中止有效性的认定标准问题,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中先后出现了5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共同犯罪行为具有整体性特征,那么,其犯罪中止的有效性也只能以整个共同犯罪是否最后达到完成状态来确定。个别共犯意图中止……[更多]
雷启明律师:共同犯罪的主犯承担应什么刑事责任?
雷启明律师:共同犯罪的主犯承担应什么刑事责任? 核心摘要: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主犯如何认定?共同犯罪中的主犯承担什么刑事责任?主犯的处罚原则是什么?下面由,法帮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主犯及其刑事责……[更多]
共同犯罪种类如何划分
共同犯罪种类如何划分 共同犯罪根据作用,可以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依据分工,可以分为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和实行犯。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 根据共犯人的作用:主犯、从犯、胁从犯。 根据共犯人的分工: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和实行犯。 我国主要是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