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锦双律师:如何认效力待定合同定?
北京合同纠纷律师石锦双解答:第一、行为人实施了无权代理行为,即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
第二、相对人依据一定事实,相信或认为行为人具有代理权,在此基础上才与行为人签订合同。相对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被代理人的行为,如被代理人知道行为人以本人的名义签订合同而不作否认表示二是相对人有正当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如行为人持单位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等情况;
第三、相对人主观为善意且无过失。标准是相对人不知道行为人没有相应代理权,如果相对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人为无权代理人仍然与其订立合同,不构成表见代理,是无权人理,由此给被代理人造成的损失,由相对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
第四、无权代理人代理被代理人与相对人签订的合同具备有效合同的一般条件,本身不具有无效、被撤销的内容。否则,该合同应按无效、可撤销的合同处理。《合同法》第49条规定的“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就是表见代理的规定,这与民法通则第66条“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的规定有相通之外。
但与民法通则第66条“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和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由代理人第三人负连带责任”;“第三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终止还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给代理人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的规定不同,后者指的是无权代理及其后果。可见,表见代理的构成虽然代理人没有代理权,基于被代理人的过错,而使相对人认为其有代理权而产生代理的效力;而因代理产生的效力待定的合同是因为人理人虽然没有代理权而与相对人签约,但行为对被代理人有利,被代理人可能追认而构成效力待定的合同。
石锦双律师
![石锦双](/uploads/allimg/150609/1620504306-0.jpg)
手机号码:130-5108-5589
执业证号:11101200310617518
执业机构:北京市力行律师事务所
专长领域:婚姻家庭 合同纠纷 交通事故 房产纠纷 工程建筑
邮 箱:2501902990@qq.com
石锦双律师专长领域:知识产权、刑事辩护、经济合同、房屋买卖、物业管理、与公司经营紧密相关的公司法、劳动法、合同法、行政法规,及遗嘱继承、婚姻家 庭、强制拆迁、民事损害赔偿等。 个人简介:石锦双律师,男,1971年出生,大学本科文化程度,双学历,1999年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现执业于北京市力行律师事务所。 本律师从业多样,知识面宽广,社会阅历丰富,代理案件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沉稳、慎密又不失灵活,是当事人纠纷案件中强有力的帮手、生活中可以信赖的 朋友。执业以来代理案件多样,高比例的成功率来源于办事认真、负责任的态度,真心全面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相信法律、相信证据,注重维护律师的口碑和当 事人的长久利益,成功代理案件千余起,为多家企业担任法律顾问。
相关阅读:
一物多卖合同效力的确定规范
一物多卖合同效力的确定规范 一、对一物多卖合同效力的确定规范 一物多卖合同,是指出卖人就同一标的物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买受人分别签订数个买卖合同的情形。其中出卖人就同一标的物与两个买受人分别签订买卖合同的,又称为两重买卖;与两个以上的买受人签……[更多]
农村房屋买卖纠纷合同效力认定问题
1、无权处分房屋的人签订的买卖合同。一年内,该院共审结涉及无权处分房屋的人签订的买卖合同案件2件,其中判决1件,调解1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基本不存在差异。两案均认为无权处分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房屋所有权人不予追认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双方当……[更多]
房屋买卖合同效力的强制性规定
房屋买卖合同效力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法解释(二)第 14 条将合同法第 52 条第 5 项规定的 “ 强制性规定 ” 限缩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但并未明确如何区分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和管理性强制性规定。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以及……[更多]
拆迁合同效力之辩
拆迁合同效力之辩 2007年10月15日,赵立兵、王莉向河口县人民法院提交《民事起诉状》,请求依法判令被告恢复其违法强制拆除的房屋原状,或者在被拆除的房屋原址(平地)安置同等面积的住房―― 二原告原系国营河口农场职工,依法拥有坐落于河口农场机关烂泥街……[更多]
签订超过20年租赁合同效力
签订超过20年租赁合同效力 在《合同法》实施以前,法律、法规并未对租赁合同的期限作以规定,有些房屋的租赁期为 30 年或更长时间。但《合同法》规定了租赁合同的最高期限为 20 年。此类合同效力如何认定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