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损害赔偿单独立法的必要性
1、患者生命健康权保护的必要
关于医疗损害的民事赔偿问题之所以需要专门立法,根本目的是对患者生命健康权的保护。患者生命健康权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对其进行侵害足以直接威胁到权利人的生存,对这类权利加以保护是法律的首要任务之一,那么制定一部专门医疗损害赔偿法就显得并不过分。
2、医疗损害赔偿的特殊性
医疗行业属高技术高风险行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医疗纠纷涉及专业性问题,纠纷的解决、责任的判断依赖于医学专家的鉴定。医疗行业技术性非常强,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一般的人很难对医疗纠纷的事实、性质的因果关系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包括诉讼程序中,法官也难于断定,这在解决因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纠纷的过程中表现的十分明显。病人及其家属缺乏医学知识,对医疗的特殊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对出现的后果不能接受。因此医疗纠纷经常涉及到专业性的问题,这对损害程度的大小,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双方责任的如何认定都是解决此类纠纷的前提。因而经常要依赖语义学专家的鉴定。①
同时,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不同于一般侵权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有其特殊性。首先,医疗损害的行为人应具有特殊的身份,即国外立法上所称的“专家责任”。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才使得患者对其产生了信赖。因此,医疗损害赔偿中的行为人必须是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医务人员。如果是非医疗机构或非医务人员致人损害,虽可能构成侵权损害赔偿,但并非医疗损害赔偿。其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的是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再次,在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中,由于其专业性、技术性更强,故其因果关系的认定则更加困难。若没有专门的法律设置特别的规则如举证责任倒置,就会使得医疗损害赔偿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缺乏公正、科学和准确依据。最后,医疗损害赔偿的行为人必须是过失性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对此,在专家的责任中,存在违反专家所负有的高度注意义务的“高度注意义务违反型”,以及违背委托人所给予的信赖、信任的“忠实义务违反型”。医务人员过失性行为的本质在于,无论是违反了高度注意义务,还是违反了忠实义务,均为行为人的过失性行为。至于过失行为的程度,仅在确定具体赔偿数额时具有实际作用,而对是否构成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并无影响。
还有,医疗业具有公益性和服务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病人比正常人价值低的前提。这也是医疗损害赔偿法律不容忽视的的一个显著特征。
3、目前适用于医疗损害赔偿的法律的混乱和不健全
(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行政法规,不能适用于属于民事性质的医疗损害赔偿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属于民事实体法规范,而属于卫生行政部门如何确认医疗事故及其分类、等级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该规范虽然也规定因医疗事故应由医疗单位给予就诊人及其家属一定经济补偿,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由于医疗过错造成患者死亡的,只有所谓的经济补偿,其数额远远低于《民法通则》规定的标准,最高不超过六年,并且,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这不但对保护就诊人的合法权益明显不利,而且经济补偿本身就是类似于安慰、抚恤的性质,这仍然只是说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行政法规性质,而不能成为它们是解决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法律依据的理由。此外,根据民法学原理,过错责任原则的着重点,一是在于预防损害的发生,即惩戒和教育的作用,二是在于填补损失,即发挥经济的功能,所以实行过错责任原则的,财产损失一般应全部赔偿。既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事故的认定实行过错责任原则,那么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就应该贯彻全部赔偿原则,即损失多少赔偿多少,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仅仅规定了经济补偿而非经济赔偿。在我国国家机构的体系中,没有赋予国家行政部门处理医疗民事纠纷的权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把处理医疗民事纠纷纳入到行政管理的范围,没有法律依据,属于行政管理权的超越。② 在行政法治中,行政管理权与民事处分权截然不同。行政管理权具有积极和主动的特点,而民事处分权则具有消极、被动,不告不理的特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把医疗纠纷纳入行政管理权意味着一种积极主动的权力加入进本该消极、被动的权力中,显然违背程序公正、中立裁判的原则。因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客观存在的自身缺陷大大降低它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的法律适用力。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能否适用于医疗损害赔偿,法学界虽争议不大,但在实践中还未能接受
如果确立了医患双方是医疗服务合同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也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没有明确医患关系是否可以等同于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但是司法实践中也有将医患关系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在各省的具体实施办法中可以体现。如浙江省在2000年10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强调患者理应具有知情权和获偿权,规定患者有权查阅、复印住院志、医嘱单、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等资料。但在实践中又如何呢?通常很难以被法院接受。例如,2000年12月26日《齐鲁晚报》报道了一则案例:2000年12月22日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在对一起医疗纠纷案的一审判决中认为,医疗纠纷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范围,对原告患方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索要知情权的请求不予认可,对其索要的一加一赔偿的请求也不予支持。③ 这说明在实践中使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纠纷还存在较大困难,甚至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还不能被接受。
(3)《民法通则》毕竟只是一部普通法,条款粗化,内容有限,很难体现出医疗纠纷赔偿的特殊性,不能满足实务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民事基本制度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我国关于民事基本制度已有《民法通则》予以规定,医疗损害赔偿应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但是《民法通则》的赔偿又未考虑到医疗的高风险和不可预料性,也有因一起医疗纠纷赔偿使得医院无法正常运行的例子。
相关阅读:
立法中医疗损害限额赔偿问题
立法中医疗损害限额赔偿问题 如果在医疗损害赔偿中贯彻民法一般原理,有损害即有赔偿,即实际损失实际赔偿。则势必会将医院的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无限地扩大。因为医疗损害侵犯的是人的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和由此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是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更多]
详解医疗损害责任立法的特征
详解医疗损害责任立法的特征 新近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七章为医疗损害责任。侵权责任法属于民事基本法,其一般规定及医疗损害责任的专章规定为医疗纠纷民事处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范。通过认真研习,笔者认为医疗纠纷新法具有三个显著特征:统一性、开放性……[更多]
李燕霞律师:医疗事故与一般医疗损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李燕霞律师:医疗事故与一般医疗损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核心摘要: 从我国目前的医疗纠纷程序来看,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医学会鉴定专家组进行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即医疗事故鉴定诉讼途径;二是通过司法鉴定部门进行的因果关系鉴定,即司……[更多]
王希娟律师:医疗损害限额赔偿制度规定?
王希娟律师:医疗损害限额赔偿制度规定? 核心摘要: 医疗损害赔偿制度是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民的人身权利影响很大。实践证明,我国医疗损害限额赔偿制度存在种种不足,其合理性及合法性遭受广泛质疑,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该制度的……[更多]
李俊娟律师:医疗损害责任的基本形态是否是替代责任?
李俊娟律师:医疗损害责任的基本形态是否是替代责任? 核心摘要: 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行为人是医务人员,但其并不直接承担赔偿责任,而是由造成损害的医务人员系属的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下面法帮网小编为您介绍。 关键词:医疗损害、医疗活动、医疗行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