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
我国《劳动合同法》对于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的规定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21种情形。本文就相应的情形一一例举。
一、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21种情形
(一)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9种情形:
1、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3、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4、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5、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6、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7、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8、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12情形:
10、用人单位提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1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用人单位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的;
1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的;
1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用人单位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的;
14、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依法裁减人员的;
15、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依法裁减人员的;
16、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用人单位依法定程序裁减人员的;
17、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用人单位依法定程序裁减人员的。
18、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同意续订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19、因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而终止劳动合同的;
20、因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而终止劳动合同的;
21、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相关阅读:
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有多少
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有多少 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金计算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更多]
光明网:养老压力失衡为经济社会发展蒙阴影
光明网:养老压力失衡为经济社会发展蒙阴影 中国目前存在的养老压力失衡的局面将为经济社会发展蒙上阴影。报道说,中国目前约有1亿的人口在跨省流动,其中九成以上是劳动力适龄人口。劳动力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差异,使得人口净流入地和净流出地的老龄化程度差……[更多]
中国存在家庭暴力的经济因素有哪些?
中国存在家庭暴力的经济因素有哪些?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该理论在家庭关系中同样适用。从大多数情况来看,没有经济来源的一方在家庭关系中处于弱势,其承受家庭暴力的几率也相应较大。这点在农村表现的较为明显,女性种地带……[更多]
一方无经济收入或下落不明,如何支付抚养费?
一方无经济收入或下落不明,如何支付抚养费? 根据司法解释,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 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抚养费标准是一个相对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法发(1993)30号《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更多]
公司未按时支付员工工资,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公司是否要支付经济补偿?
公司未按时支付员工工资,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公司是否要支付经济补偿? 1、法律规定,工资应当按月足额发放,不得无故克扣、拖欠工资;否则劳动者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并主张经济补偿金; 2、克扣指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更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5-01-16 浏览 :3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 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法发[2003]167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