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贪官悔过书中寻找防腐关键
截至今年3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专题栏目《忏悔与剖析》已经推出3年,披露了22名落马贪官的悔过书。《法制日报》记者对悔过书进行梳理发现,三种贪腐心态最为常见:侥幸、贪念、心理不平衡。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落马官员悔过书里的人生,有奋斗、有成绩、有忐忑、有侥幸、有迷失,也有迟来的醒悟。而这样的醒悟对他人来说不乏鉴戒价值,新华社的报道披露,一位基层官员在读过悔过书后就表示,每次阅读都会不自觉地对照一下,因为很多“悔过书”反映的很多情况都是在工作中容易遇到的,“例子很具体,很容易类比,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有了充满细节的悔过书,落马官员这样的“活教材”就更为生动,可以警示官场,唤起官员对权力的敬畏感,让官员们明白权力不仅仅是一份荣耀,更意味着一份责任。但悔过书的意义又不止于此。
通过梳理悔过书,“三种贪腐心态最为常见”就是很有价值的发现。
“贪念”,没有贪欲就不会逾越底线;“侥幸”,这样一个关键词在贪腐犯罪中也十分常见,22份悔过书中,就有10人明确提及对自己的腐败行为被发现“心存侥幸”,占比达到45.4%;“心理不平衡”,其实也很好理解,许多人因权力而致富,掌控权力的人自然难以做到心如止水。
一位专家表示,“对于落马官员的忏悔,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观表象、看热闹,还应当深入思考其堕落的根源在哪?为什么没能避免?对于我们完善惩防体系,防范更多的官员贪腐有哪些启示?”从这一角度,媒体发现“三种贪腐心态最为常见”,人们认为这一发现很有价值,就因为从中可以获得一些启迪,乃至找到防腐的办法。
人非圣贤,一些官员有非分的欲望,或者心存侥幸,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诧异的事情,但一个起了贪念、心存侥幸的官员,到事实上的贪腐犯罪,这中间还有很大的距离,问题的关键在于拿什么阻隔官员去跨越这样的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预防腐败最重要的是构建不敢腐也不能腐的机制,这种机制无疑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官员在出手阔绰的老板们面前心理失衡,透露的正是政商关系的失常。如果对方是比尔·盖茨,即使其挥金如土,大概都很难让官员们心理失衡,但假若对方的财富是依托自己手中的权力而增长,官员们又怎么可能坦然心安?近年来各地出台多种制度,努力构建新的政商关系,其着眼点恰在于此。
曾经的同僚从官员的悔过书中获得警示,反腐机构从悔过书中尝试寻找防腐的要害,这样的悔过书当然不止是一纸空泛感叹悔不当初的自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