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点评: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
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如案例1:孙某驾驶两轮摩托车驮载其朋友刘某(二人均喝酒过量)超速行驶时,因路上颠簸,刘某从摩托车上跌落头部着地,致-脑损伤而当场死亡。而当时孙某对此一无所知,仍然继续驾车狂奔,直至被人发现将其截获。
本案中,孙某虽然离开了现场,但因其主观上对刘某坠地身亡这一交通事故并不“明知”,故不宜认定其“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
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
如案例2:司机宋某违章驾车,将一行人于某撞死,正当宋某对于某进行抢救时,于某的亲友及当地群众闻讯赶到,持械对宋某进行殴打。宋某被逼无奈,驾车逃离现场,直接到当地公安派出所报案。
本案中,宋某的逃跑行为就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
如果是普通的交通事故没有发生人员重伤、死亡,那么肇事逃逸者会被治安处罚并被终身禁驾。但如果因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使受害者因得不到抢救而重伤甚至死亡,那么案件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肇事逃逸者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正确地区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这样不仅能使肇事逃逸者受到应有的刑罚,同时也能使受害者得到及时的抢救和治疗,从而有利于社会在和谐中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团结的美好局面。
如您还有关于交通肇事方面的法律问题,可拨打免费法律咨询热线:4000 110 148或联系云南昆明资深律师:杨云进行咨询。
相关阅读: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如何进行责任认定?
律师点评: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一种具有主观故意的作为行为,对其认定则不能像交通肇事行为那样,视为过失犯罪,而应从严把握。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的这一规定是责任认定的根本依据,但具体认定……[更多]
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有哪些区别?
律师点评: 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 在08年先后发生的杭州70码案和成都孙xx案,两者都是因醉驾而引发恶性事故,可前者只以交通肇事罪被判了有期徒刑3年,而后者却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刑。相似的案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更多]
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法律规定是怎样的?
律师点评: 交通肇事逃逸处罚规定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特别恶劣的交通违法行为,要承担更为严厉的法律后果。 交通肇事后,受害人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状态,由于这种状态是由肇事人的交通违法行为造成的,所以产生了肇事人及时消除这种危险状态的法律义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