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拐妈妈”李静芝:儿子是她找回的第30个孩子
在寻子这片看不见尽头的海洋中,失子的家长们像溺水的人,孩子就是救生圈。抓住救生圈上岸的人是幸运的,但更多的人还在水中挣扎着。
李静芝在西安的家里已经许久没有这样热闹过了。客厅的吊顶灯上装饰着彩色的拉花和气球,桌子上摆着果盘和糖果。前来道贺的人们一拨接着一拨,电话一个接着一个,让她应接不暇,“说话说得腮帮子疼。”
家里发生了“天大的喜事”。今年5月初,被拐三十二年的儿子毛寅经过DNA比对,被陕西警方成功找回。被拐走时,毛寅不到三岁,再回来已到了而立之年。李静芝也已经61岁。
儿子被拐走后,李静芝在寻子的路上从未停歇。她成为了“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志愿者,被网友称为“打拐妈妈”,陆续帮助29个孩子找到了家,儿子毛寅是她找回来的第30个孩子。她用三十二年“上了岸”,但她身边那些还没找到孩子的父母,还要在水中继续挣扎。
全国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张宝艳,在近日谈及“拐卖儿童”问题时建议,对人贩子终身追责。“人贩子拐了孩子,这个孩子很小,他是不知道怎么去找家的。他想找家或找到家的时候,知道人贩子,已经是若干年以后了。但这个时候可能就过了诉讼时效。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时间长短,让人贩子逍遥法外。” 张宝艳说。
“目前,专案组成员仍在调查案件的起因,严惩人贩子。” 西安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肖西亮在李静芝的认亲会上说。
三十二年后的重逢
5月18日下午三点半,在西安市公安局,李静芝和前夫毛振平见到了分别三十二年的儿子毛寅。平时,李静芝很少穿艳色的衣服,认亲当天,她特意挑了一件大红色的毛衣外套。
大门打开,身穿橘色T恤衫的毛寅出现在他们面前,他跑过去紧紧抱住了李静芝和毛振平。李静芝哭着,捧着毛寅的脸,连亲了好几下。毛振平也亲了毛寅的额头。
母子相认的当天晚上,毛寅跟着李静芝回到了西安的家。为了迎接他,李静芝提前买来彩带、拉花,把家里布置得喜气洋洋。沙发旁边的茶几上摆着毛寅小时候骑过的三轮车,车座上装饰着气球,车身被擦得锃亮,像一件展览品。
他们聊到凌晨。李静芝翻出相册,指着上面泛白的照片,和毛寅一张一张回忆照片里的时间和背景。
她本来打算把照片做成影集,当成见面礼送给儿子。但她只有毛寅三岁之前的照片,如今,照片中依偎在李静芝怀中的男孩已经34岁了。
父亲毛振平的基因在他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他有和父亲一样的高瘦身形,长圆脸,甚至连发型都极为相似。笑起来的样子又很像李静芝。但和他们夫妻俩不同的是,他说着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
毛寅给李静芝讲了自己在四川的经历。他是养家唯一的孩子,养父母条件不算富裕,但也没让毛寅挨饿受冻。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上了大学,现在在一家装饰公司做设计,有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前几年,他成了家,并在成都买房定居。
养父对毛寅不太上心,但养母对他很好。他记得自己小时候性格沉闷,不爱说话,是养母教他如何与人相处,渐渐地他的性格才开朗起来。认亲的前一天,养母把他送到西安,告诉他:“你好好地过。”“我过几天就回四川。”毛寅回答,养母没说话。
李静芝越听越难过,她懊悔自己错过了太多。“看着他的时候,我总有点发愣。他怎么长得这么快?”
在她心中,毛寅还是那个喜欢黏着她、需要她照顾的孩子。吃饭的时候,她会专门点酸菜鱼、酥肉这种四川口味的菜,然后把毛寅爱吃的菜都给他夹到盘子里;毛寅说喜欢吃饺子,她又马上给孩子包韭菜饺子;走在路上,李静芝也会紧紧抓住毛寅的手,好像怕他再跑丢了。毛寅看出她的心思,说:“你放心,我不会跑了。”但李静芝还是不愿撒手,“我就是不放心。”
才见面一两天,毛寅会主动帮李静芝拿皮包,或者搂着她的肩膀,把头靠在她的肩上,亲密程度甚至超过在一起生活二三十年的母子。“我儿子小时候就很黏我,以前上幼儿园,他就一直念叨要妈妈,能念叨一天。”李静芝并不觉得奇怪。
为找孩子跑遍全国
5月18日之前,李静芝已经三十二年没见过儿子了。1988年10月17日下午,毛寅在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吵着口渴,父亲带他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小酒店里喝水,只离开视线一两分钟,孩子就消失了。那年,李静芝28岁,毛寅两岁零八个月。
孩子失踪的那天早上,西安下着小雨。李静芝准备出差,孩子抱着她的脖子撒娇,不想去幼儿园。她往孩子头上扣了一顶解放军的大檐帽,告诉他要像解放军一样勇敢。孩子不哭了,跟着爸爸乖乖出门。
那是李静芝最后一次见到孩子。她至今也说不清楚孩子是怎么丢的。小酒店不过二十平方米,孩子父亲去倒杯水的工夫,毛寅就没了。“一声哭声都没听到。”
孩子没了,李静芝和丈夫疯了似的,拿着寻人启事挨家挨户地找,附近的电线杆上都是毛寅的照片。找完了西安的大街小巷,他们又跑到外市外县,沿路把整个陕西省都走了一遍。也去过山东、浙江、广州,跑过河南、河北、福建。
1989年李静芝和家长们一起找孩子。第一张照片就是毛寅。新京报记者王翀鹏程 摄
他们印了成百上千份寻人启事,从近到远,邮寄给全国乡一级的妇联、教育局、公安局等部门,让他们帮忙扩散。最开始那五年,这个办法很好用,李静芝收到了很多线索。
孩子刚丢了两三个月的时候,李静芝收到一个来自陕西商洛的电报:“毛寅在这,速来辨认。”李静芝一家开车五六个小时赶过去,等到全村人都睡了才敢悄悄敲开一户房门。开门的是一个妇女,她告诉李静芝,确实见过一个和毛寅很像的孩子。“当时我觉得马上就能抱到我的孩子了。”李静芝说。
但她没能见到孩子,甚至没法确定他就是毛寅。孩子两天前被另一个人抱走了。李静芝愤怒极了,她抓着妇女的衣领,抄起旁边的棍子就要打她。
还有一次,一封线索信上说山西一个村子里,有个姓李的妇女买了一个男孩,孩子长得干净,说普通话,单眼皮,像从城市来的,年纪也和毛寅相仿。李静芝马上跑到解放市场给孩子挑了一套牛仔服,带着衣服赶过去,在村口堵住了那个抱着孩子的女人。但看了一眼就失望了,那不是她的毛寅。
找了几年,孩子依然音信全无。李静芝开始害怕回家。家里还留有孩子生活过的痕迹,柜子里有他穿过的小衣服,门口摆着他的童车。一闭眼,毛寅的笑脸就出现在眼前。他是个乖巧的孩子,偶尔调皮。有一次,他在床上爬来爬去,李静芝烦了,脸一沉,往他屁股上拍了一下,男孩马上拿个耳机给她,“妈妈听音乐吧。”
丈夫也无法面对这巨大的变故。自责和寻子的失落把他折腾得筋疲力尽,孩子丢失五年之后,他和李静芝分手,离开了家。
孩子丢得时间越长,回来的线索也越来越少。后面几年,李静芝寄出一大批寻人启事,只能收到两三条线索。
孩子找不到,李静芝出现了幻听。她经常能听到孩子的哭声,有时候坐在家里,就听见毛寅在门口哭着叫“要妈妈”,但等她跑出去开了门,声音就消失了。
寻子11年后,李静芝到天津定居,但她并未放弃寻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