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什么时候提出的?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在 2010 年 2 月 8 日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实践中,也多运用宽严相济的政策,以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因此,想必大家想知道关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什么时候提出的?宽严相济政策的原则基础有哪些?接下来由法帮网小编详细为您介绍!
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什么时候提出的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在 2010.02.08 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它对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人民法院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做到宽严相济
1、审判阶段完善刑事和解制度,适度多用缓刑。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后,国家专门机关对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处罚或从轻处罚的一种制度。这种和解的制度,符合中国传统的重调解的心态,这样,一方面能使被害人得到经济赔偿和精神抚慰;另一方面促使被告人积极悔罪服法,减少了社会中的对抗因素,减少交叉感染,有利于社会和谐。
2、加强社区矫正制度。社区矫正制度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的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它不是一个刑种,而是一种社会化的矫正措施。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最为重要的是社区矫正在中国的兴起。社区矫正对于体现宽缓的刑事政策,弥补现有短期自由刑缺陷有其积极作用。
3、辩诉交易制度之尝试。辩诉交易是指法院在开庭审理之前,检察官与被告人或辩护律师经过谈判和讨价还价来达成由被告人认罪以换取较轻定罪和量刑的协议,辩诉双方一旦达成协议,法律便不再对该案进行实质性审判,而仅在形式上确认双方协议的内容。这种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促使被告人顺利改造,回归社会,避免在监狱等监禁场所进行交叉感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被害人得到经济上的补偿及精神上的安慰;同时,这种案件的快速解决方式也促进司法机关的工作效率,减少法院人少案多的矛盾,有效地减少积案,更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4、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中要加大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政策。如对最高人民检察院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要严格落实到位,对规定的可不予批捕、可一般不起诉的情形要认真审查,如符合条件应当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严格遵守规定的案情告知制度、专门办理制度、亲情会见制度、分案起诉制度及社会调查制度等人性化制度。
三、宽严相济政策的原则基础有哪些
1、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宽严相济政策的界限。根据刑法规定,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宽和严都是在罪刑法定的基础上展开来的,无论是从宽还是从严,都只能以现行法律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定为限,不能脱离法律规范讲宽与严的问题。贯彻宽严相济政策,虽然主要强调 “宽”,这是必要的,但这个“宽” 是有范围的,要有个 “度”,这个“度” 就是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各种实体标准、程序规范等,贯彻宽严相济政策一定要在这个范围之内,超越了这个范围就是法外开恩或者是法外施暴,就是违法办案,不符合宽严相济政策的宗旨。
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刑事司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底线和标准,也是宽严相济政策对刑事司法的一个具体而又较高的要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对犯罪分子量刑时,应根据其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大小相适应,是表明犯罪与刑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仅要求考虑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性,而且要求考虑犯罪人的人格特征方面的主观危险性的大小,将责任与预防作一体化的考量。宽严相济政策正是以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为本,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主观恶性的特点等方面为参考进行宽严相济,做到有宽有严,宽严适中,良性互动,即不能宽到法外施恩,也不能严到法外施暴。只把对这个宽严结合的尺度把握好,才能遵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也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以上是法帮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什么时候提出的相关法律知识,由此可知,在刑事责任方面,为了社会的和谐,国家司法贯彻执行宽严相济的政策。
如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可拨打免费法律咨询热线:4000 110 148或咨询上海刑事辩护律师:甘维
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法律信息
相关阅读:
行拘年龄拟从16岁降至14岁,重在“宽严相济”再平衡
行拘年龄拟从16岁降至14岁,重在宽严相济再平衡 行拘年龄从16岁降至14岁,的确有讨论价值,这也需要沿着宽严相济的基准线,去找到惩戒保护的新平衡点。 文 |木须虫 行拘年龄拟从16岁降至14岁,成了这两天的热门话题。 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显示,治安管……[更多]
“学法免分”背后是宽严相济的治理思路
学法免分背后是宽严相济的治理思路 从学法免分中受益的不仅仅只有市民,当地交管部门同样是受益者。而从执法角度看,扣分并不是目的,教育才是。 近日,无锡交警发布重大利好,无锡交警微信公众平台学法免分功能上线!对符合条件的违法行为,当事司机通过微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