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法院裁判规则得到监管部门认可
近日,上海金融法院裁判规则
获监管部门认同!
2021年1月4日,上海金融法院首次适用《民法典》二审审结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判决认定贷款机构在贷款合同中负有明确披露实际利率的义务,因贷款机构未披露实际利率而收取的超过合同约定利率的部分利息应予返还。该裁判规则得到监管部门认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1〕第3号公告,明确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这充分体现了金融司法与金融监管之间良性互动。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及上海金融法院判解参考如下**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1〕第3号
为维护贷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现就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
二、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存款类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为贷款业务提供广告或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平台等。
三、贷款年化利率应以对借款人收取的所有贷款成本与其实际占用的贷款本金的比例计算,并折算为年化形式。其中,贷款成本应包括利息及与贷款直接相关的各类费用。贷款本金应在贷款合同或其他债权凭证中载明。若采用分期偿还本金方式,则应以每期还款后剩余本金计算实际占用的贷款本金。
四、贷款年化利率可采用复利或单利方法计算。复利计算方法即内部收益率法,具体示例见附件。采用单利计算方法的,应说明是单利。
五、鼓励民间借贷参照本公告执行。
中国人民银行
2021年3月12日
上海金融法院判解参考
贷款机构有义务向金融消费者披露实际利率
——田某、周某诉中原信托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
判解要点
利率是借款合同的核心要素,关系到借款人在合同项下的根本利益,贷款人应当向借款人明确披露实际利率。若贷款人以格式条款方式约定利率,还应当采取合理方式提请借款人注意该条款,并按照借款人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在借款人未明确披露实际利率的情况下,应当根据合同解释原则,结合合同的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来确定借款的利息计算方式。
基本案情
借款人田某、周某与中原信托公司签订贷款合同,约定本金为600万元,期限为8年。合同载明贷款利率具体以《还款计划表》为准,平均年利率为11.88%,还款方式为分次还款,合同所附《还款计划表》载明每月还款本息额和剩余本金额。但该表既未显示合计还款额,亦未显示利息是如何计算从而得出11.88%。
借款人依约归还15期本息后提前还款,共实际支付本息740余万元。后借款人认为系争借款利率过高,中原信托未披露实际利率,借款利率应按年化11.88%计算,中原信托应返还多收取的利息88万余元。中原信托辩称《还款计划表》系以初始本金600万元乘以年利率11.88%和借款期限8年,算出应还总利息,加上本金后分摊至每月作成,借款人签字确认按《还款计划表》还款即视为认可其利息计算方式。按照《还款计划表》载明的每期还款金额核算,系争借款的实际利率为年化20.94%。
争议问题
本案系争借款利率应如何确定。
裁判结果与理由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于2020年7月3日作出(2019)沪0107民初13944号民事判决,判决:一、对田某、周某要求中原信托退还多收的887,190.19元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二、对田某、周某要求中原信托返还占用资金的利息损失(以887,190.19元为基数,自2018年12月17日起按照年利率11.88%计算至实际返还之日止)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三、对田某、周某要求中原信托赔偿律师费损失10,000元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四、准予中原信托补偿田某、周某200,000元(该款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一次性给付)。宣判后,田某、周某提出上诉。上海金融法院于2021年1月4日作出(2020)沪74民终1034号民事判决,因田某、周某的上诉请求部分成立;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予以纠正,遂改判:一、撤销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2019)沪0107民初13944号民事判决;二、中原信托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田某、周某返还844,578.54元,以及以844,578.54元为基数,自2018年12月18日至实际归还之日止,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人民币存款利率计算的利息;三、驳回田某、周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法院生效裁判认为:贷款人应当向借款人明确披露实际利率,或者明确告知能够反映实际利率的利息计算方式。若贷款人以格式条款方式约定利率,还应当采取合理方式提请借款人注意该条款,并按照借款人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本案中原信托应当对实际利率作出明确提示并说明,其主张按照《还款计划表》收取利息缺乏法律依据。在中原信托未明确披露实际利率的情况下,应当根据合同解释原则,结合合同的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来确定利息计算方式。借款人田某、周某主张以11.88%为年利率,以剩余本金为基数计算利息,符合交易习惯和诚信原则,应予支持。
意见阐释
近年来,我国零售贷款业务快速增长,贷款渗透率显著提升,实践中,一些贷款机构利用其与借款人在专业知识上的不对称,通过只展示较低的日利率或月利率,掩盖较高的年利率;只展示较低的表面利率,或每期支付的利息或费用,掩盖较高的实际利率;以服务费等名目收取砍头息等方式,给金融消费者带来“利率幻觉”。本案系由分次还本付息贷款产品因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存在差异引发的纠纷。系争合同首部载明的平均年利率11.88%即表面利率,根据《还款计划表》进行核算,实际年利率约为20.94%。
第一,贷款人应当向借款人明确披露实际利率。首先,利率是借款合同的核心要素,关系到借款人在合同项下的根本利益。利息是借款人为获得一定期限内货币所有权而支付的对价,支付利息是借款人的主要合同义务,利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借款人作出是否立约的决策。其次,只有实际利率方能如实反映借款人的用资成本。利息亦系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费,在本金因分次归还而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使用以初始本金为基数计算的利率必然低于实际利率,并不能反映借款人的实际用资成本。再次,明确披露实际利率是确保借款合同平等缔约,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必然要求。实际利率是普通金融消费者所理解的利率,但利息计算具有专业性,不同的本息支付方式又增加了计算的复杂程度,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金融消费者不具备计算实际利率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第二十八条,将金融服务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范围;增加第二十六条第一款,将格式条款提示说明的范围扩大到“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相关监管机构亦出台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部门规章。上述行政法规明确要求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地向金融消费者披露可能影响其决策的信息,使用有利于金融消费者接收、理解的方式进行信息披露,对利率、费用等与金融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解释说明。上述监管要求与民法关于公平、诚信的基本原则相契合,旨在确保双方在信息充分公开对称的前提下自愿定约,作出符合内心真意之意思表示。据此,贷款人在与金融消费者订立借款合同时,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明确告知实际利率,或者明确告知能够反映实际利率的利息计算方式。如果贷款人以格式条款方式约定利率,还应当采取合理方式提请借款人注意该条款,并按照借款人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第二,《民法典》中对格式条款提示说明义务的规定对本案具有溯及适用效力。《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是民法公平、诚信基本原则在合同领域的具体体现,在沿袭《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将格式条款提供方的提示说明义务扩大到“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进一步明确未履行该义务时的法律后果。据此,若因贷款人对利率格式条款未予披露和说明的原因,致使借款人没有注意或者理解借款合同的实际利率,应当认为双方就“按照该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未达成合意,贷款人无权据此收取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第九条规定:“民法典施行前订立的合同,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涉及格式条款效力认定的,适用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的规定。”故《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对于系争《贷款合同》具有溯及适用效力。
第三,在发生争议,需判断贷款提供人是否尽到对实际利率的提示说明义务时,应当按照所使用的字词,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六条第一款、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时,对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字词,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需要说明的是,《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六条第一款和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在沿袭《合同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包括增加考虑“行为的性质”,解释目的从确定“真实意思”调整为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更符合合同解释的特点,更有利于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溯及适用于《民法典》施行前订立的合同。据此,合同解释应当采用内在意思与外在表示兼顾的原则,对格式条款的解释应当采用通常理解的原则,无论是外在表示还是通常理解,均应当采用一般理性人的标准。
本案中,最关键为利率的形成方式。合同首部载明的平均年利率11.88%,如何得出?《还款计划表》仅载明了每期还款本息额和剩余本金额,未载明实际利率或能够反映实际利率的利息计算方式,亦未载明利息总额或其计算公式,一般人若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难以自行验算实际利率。
实际上,贷款人另行内部制作和保存、未向对方出示的计算表格,在庭审中出示,才表明了11.88%这一利率是如何形成的。
贷款人系以不同年度的利率之和,计算简单平均值,形成了11.88%的利率,并且将年度利率作成逐年递减的形式(即第一年利率为21.8%,此后逐年为19.6%、17.2%、14.43%、10.01%、6.67%、3.92%、1.32%)。由于每期利息均始终以初始借款本金6,000,000为基数计算,因此上述各年度利息均非实际利率,其平均值11.88%亦非实际利率。值得注意的是,贷款人将年度利率作成逐年递减的形式,对阅读者具有极大的误导性,使读者误以为利息确实会随着剩余本金的减少而不断减少,从而更难发现本案利息计算的方式。实际上,贷款人在贷款前四年收取的利率都高于11.88%,最高高达21.8%,却仅向借款人披露各年度平均利率为11.88%,也容易使借款人形成错觉,以为贷款人始终以年利率11.88%来计算利息。贷款人不将计算利息的真实方式告诉借款人,就相当于掩盖了较高利率的事实,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并不公平。这种情况下,司法应予以制止。原先的合同约定不能认定贷款人尽到了实际利率的披露义务。
本案依据《民法典》关于格式条款告知和合同解释的规定,认定贷款机构负有明确披露实际利率的合同义务,对规范贷业务,促进金融机构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要求具有积极作用。
来源:上海金融法院
相关阅读:
最新《关于上海金融法院案件管辖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修改《关于上海金融法院案件管辖的规定》的决定 (2021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33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4月22日起施行) 根据审判实践需要,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33次会议决定,对《关于上海金融法院案件管辖的规定》作……[更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上海金融法院的决定 (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为推进国家金融战略实施,健全完善金融审判体系,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和金融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特作如下决定: 一、设立上海金融法院。 上海金融法院审判庭的设置,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据金融案件的类型和数量决定。 二、上海金融……[更多]
上海金融法院示范判决机制审理群体性纠纷案
日前,上海金融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涉上市公司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该案由上海金融法院证券业案件法官专业委员会5名法官组成合议庭,并在庭审中就投资者损失核定引入第三方专业辅助支持机制。 记者了解到,这是自2019年1月上海金融法院发布《关于证券……[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