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围绕法治政府示范区及示范项目创建评审,北京市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推动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督察等多项制度建立和完善。日前,笔者通过走访朝阳、海淀、怀柔三个区,发现三个地区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中,结合自身区域发展、产业重点和路径规划,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
一、人民调解回访机制 提升群众满意度
“父母的房产只留给了我弟弟一人,父亲走了,凭什么现在要我们一起赡养母亲?”面对闻家其他四个子女的质疑,朝阳区心连心联合调解中心的主任宋景松正带领中心调解员耐心分析,合力寻找解决方案。
事情的起因源于闻父去世之前留下遗嘱,将夫妻名下的唯一一套三居室留给小儿子闻某国,并让闻某国给母亲养老送终。闻家其他四个子女对这一决定非常不满,但考虑到弟弟也承担着赡养年迈母亲的责任,他们也就暂时接受了。没想到,事后闻某国变卖了继承的房产,却并未按照承诺安置母亲,其他子女则认为自己无责赡养老母,矛盾一触即发。
接到案件后,联调中心调解员实地走访调查,发现闻家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继承问题,二是赡养问题。调解员向五个子女普及了婚姻法、继承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相关规定,闻家五子女在联调中心的主持下达成了调解协议。
“案子并没有就此结束。因牵扯到赡养老人的问题,事后中心组织了6次回访,通过上门、电话等方式,确认闻母可以无忧安度晚年,我们才放下心来。”朝阳区心连心联合调解中心主任宋景松说。
为了保障调解工作成果,中心要求调解员在完成调解后必须对当事人进行回访,了解调解协议履行情况。“尤其在涉及民生问题时,调解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回访则使达成的调解协议真正落到实处。”宋景松说。
除了法定继承类纠纷,在实际工作中,中心调解员们最常遇到的还有物业类矛盾纠纷、邻里纠纷、合同纠纷、离婚纠纷、劳务纠纷等,类型多样,诉求不一。为了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提高调解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及调解技术水平,中心还组织调解员和群众在该区“法官工作站”进行案件旁听和学习。
“法官工作站”是朝阳区人民法院南磨房法庭与南磨房地区办事处联合成立的,主要针对辖区内疑难、多发的典型案件,由法官全程参与指导调解工作,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旁听“小法庭”庭审。庭审结束后,法官会分析案件,并解读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提高调解员调解水平,引导群众养成依法主张权利、解决纷争的习惯。
在强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面,朝阳区走在前列。2018年至今,全区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纠纷67522件,成功率达到95.3%。
二、法治化营商环境 护航企业创新发展
“每天有近100家新企业诞生,其中一半是高科技企业。上市企业232家,独角兽企业41家,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数量仅次于硅谷。”海淀区政府副区长林剑华此前公开向媒体介绍,“信息、科技服务、金融、教育四大行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七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90%。”
作为聚集了清华、北大等33所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等99家科研院所的重要地区,海淀区既在文化、教育、科技方面领跑全国,又因其极具创新创业活力而蕴藏着勃勃的商业机遇。海淀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辖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1万家,被誉为“中国硅谷”,而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海淀区成功吸引许多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
4月7日,一场主题为“海淀区企业登记便利化系列举措介绍”的直播,吸引了82万人次在线观看。本场直播由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对话目前海淀北部建设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产业园区中关村壹号,这里已有80余家企业入驻。直播中,中关村壹号运营方实创亿达董事长冯戈结合自身实际,就“证照分离”改革等问题面对面向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发问,寻求解决之道。
这是“护航企业,政策先行”——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云解读活动的首场直播,该系列直播共计10场,由海淀区发改委主办,邀请区司法局、区金融办、区知识产权局、海淀区人民法院等9部门,对话海淀区10个产业园区,聚焦企业发展痛点,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实际上,该活动自去年5月便在海淀区启动,解析疫情下的企业实际需求,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疫情下的企业送上法治“及时雨”,发放政策“定心丸”。
除了提供实打实的法律服务,海淀区在加强和规范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方面也在持续发力。进一步拓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范围,将各部门检查频次高、干扰大且适宜合并的检查事项,全部纳入跨部门联合抽查范围。深化落实行政检查单制度,进一步明确检查事项、内容、方式、标准全公开,以公开促规范,避免随意执法。规范实施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压缩随意裁量空间,提高行政执法公信力。建立健全执法容错机制,探索通过批评教育、指导约谈等行政指导措施,对社会危害性小、情节较轻并及时纠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予行政处罚。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要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增强海淀区域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海淀区司法局副局长谢伟说。
三、“关键少数”学法考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正方观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对违法行为追究到底绝不姑息。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
“我们反方想厘清法治和法律概念的差异。法律条文的完善并不代表法治的绝对完善,结合本案例来说,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违法必究是否要有限度,这是需要探讨的......”
5月21日上午,一场主题为“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辩论式案例教学在怀柔区委党校展开,50名辩手是来自于怀柔区政府各基层单位的青年干部,双方正在就某公司与规划局违法建设行政处罚纠纷案展开激烈的辩论。论述的内容围绕严格执法与执法限度延伸开来,大家旁征博引,以事带论,以案说法,从法治角度追根溯源,又将论点回落到生活实际。
在充分阐述正反观点之后,来自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的赵丽君博士和周悦丽教授对大家的表现给予了专业的点评。周悦丽深入解读了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解释了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合法性与合理性有机统一的要求。“这个题目含着我们对法治的理解,含着我们作为法治建设的实施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真正的去践行法治的时候,一些最为基本的要求,那就是我们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周悦丽说。
这只是笔者在怀柔区第16期青年人才培训班上见到的一幕,类似于这种抓住领导干部这类“关键少数”,培养和提升其法治素养的创新模式,怀柔区已探索出较为成熟的经验,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在全区推行“日常学法、年度测法、提职考法”制度。
2018年,怀柔区以“互联网+”的形式,在全市搭建起了首个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平台,将学法、测法、考法结果作为年度考核和提职晋升的实指标、硬杠杠。为保证平台的科学性,怀柔区委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完成平台题库建设工作,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命题专家委员会,从不同级别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所需要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出发,对学法考法内容进行反复论证、多次调研、专业命题和严谨审核。
“赵某家里被盗,去公安局报警,公安局拒绝立案,赵某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怀柔区的某企业是否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5月20日上午,在怀柔区杨宋镇政府大会议室,一场法律知识摸底考试正在进行,现场八十余名考生是杨宋镇各村居新一届两委干部,在任期内,日常学法和年度测法将是他们的必修课。
“村居两委干部直接面对普通群众,处理的纠纷也都是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琐事纠纷,在试题内容的选择上,侧重具体实用,以选举法、组织法、物权法等常用法律法规为主。”怀柔区司法局副局长孟伟介绍道,“处级干部题库设计多引入案例分析,科级干部更侧重于具体法律法规执行的准确性。试题库的编写综合考虑了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工作性质等因素,合理区分试题层次和内容。”
考试当天,成绩就揭晓了。87位两委干部中,80分以上的达21人,70-80分之间的有48人。对于多数非法律专业出身的基层干部而言,能考出这样的成绩,也给他们增加了应对工作的底气。
“重要的是树立和提升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或遇到百姓求助,能第一时间想到遇事靠法、依法办事。”孟伟说。
自“日常学法、年度测法、提职考法”制度正式实施以来,怀柔区新提拔的103名处级干部和532名科级干部全部通过了提职考法,国家工作人员“凡提必考”在全区已成常态。